救赎
张晨,研究型,临床试验,希望,伦理,成果
文/本刊记者 买佳豪从张金荣入组北肿试验项目、踏入“研究型病房”的那一刻,她就已经从“绝望”中获得了救赎。
张金荣的恶性淋巴瘤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复发了,她现在旅居广东,生活过得相当惬意。
张金荣十分清楚自己的今天是谁成全的。在不止一家媒体的采访中,她通常都会以“感谢伟大的祖国”开头,跟每个记者都聊上半个小时。事实上,她想表达的感激对象或许更加具体,那就是当初接纳她入组试验项目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以下简称“北肿”)淋巴肿瘤内科,这里也是北京市首批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单位。“我一月份还要回北京一趟,到北肿进行最后一次复查。”张金荣说,试验负责人来电通知,这次复查后就意味着试验彻底结束。“我想向同样患有恶性肿瘤的病友们呼吁,一定要乐观积极地配合大夫治疗,不要对研究型病房和试验产生不必要的恐惧。”从张金荣地道的北京话里,你完全感觉不到任何悲伤的情绪。这个心思缜密的女性即便在媒体的“包围”之中也十分警惕地尽量不提自己患病时的痛苦——为了治疗疾病所产生的经济压力、因为化疗用药掉发所导致的精神自卑,以及忍受药物副作用而每晚独自承担的身体痛苦……
“如果不是研究型病房的出现,我或许真的只能放弃治疗,然后痛苦地在扭曲中离开人间。”她喃喃自语道:“我绝不允许自己这样。”因此,她选择参与北肿的双抗药试验项目。即便参与试验就意味着要承担风险,即便她并不知道用药之后会产生哪些副作用,但这种免除一切费用的治疗,对当时的她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那是一种源自生命深处的呐喊,或许只有经历过“绝望”的人才能明白。幸运的是,她遇到的是一家实力强大的研究型医院,一支细腻严谨的专业研究团队,和“一间”与很多医院完全不同的、独具管理特色的人性化“研究型病房”。
希望
在2020年入组北肿双抗药试验之前,张金荣在北肿经历过两个阶段的化疗。认识张金荣的人都十分清楚她的个性,有自己的独立主张,做事说一不二,很有主见,且绝不轻易相信任何陌生人,除了北肿的淋巴肿瘤内科主管医生张晨。张晨医生的年龄和她女儿的年龄差不多,这种巧合让张金荣和张晨之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据张晨介绍,张金荣所患的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这是一种以免疫化疗和靶向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恶性肿瘤。经过两个阶段的常规免疫化疗后,张金荣的恶性淋巴瘤再次复发。在第二次复发住院时,淋巴肿瘤内科主任朱军教授查房时讨论,建议她采用新的治疗方法。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使用注射一针就百余万元的细胞免疫治疗,另外一个选择便是入组当时还未上市的双抗药物试验项目,进入淋巴肿瘤内科研究型病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70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