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药纪
"关于十月怀胎,我们都非常熟悉。新药的诞生,也有它的“孕期”。
新药的“孕期”长达10年或更长,耗资可高达数十亿美元。
然而,其“顺产”机会却只有万分之一。
其他的都胎死腹中,成为药物开发人员永远的痛。
人类的疾病有3万多种,但目前药物能控制和改善的只有100~150种。
面对疾病,我们能等多久?
病了就得吃药,这是我们通常的观念。“药”是什么呢?“药”就是药店里林林总总的药片、胶囊、药水,以及药材铺里稀奇古怪的叫不上名字的树根、树皮、树叶……
好奇的你,有没有一天突发奇想,提出这些问题:药是从哪来的?当初是怎么知道这些东西能治病的呢?
本期,我们请来中山大学中药与海洋药物开发专家许东晖教授,为大家讲述新药研发的故事。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记者:对于药,我们通常的概念就是药店里的瓶瓶罐罐、丸丸片片。作为奋斗在药物开发一线的科研工作者,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一种新药究竟是如何被开发出来的?
许教授:新药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而言之,就是“试验,试验,再试验”!
首先,我们要从一堆“候选者”(化合物)中,找出某个可能拥有我们所需的药理作用的化合物。然后,通过科研人员的“巧手”,帮它改变一下自身的造型,就有可能变成一种具有新药物活性的物质。
不要以为这是个简单的过程,这么多化合物,可是要科研人员经过长时间的精挑细选,才能找到一个有希望的“候选者”的。
在传统模式下,科学家会采用“试错法”进行研究,即把各种化合物应用在动物身上检测其生物活性,直到发现有希望成为药物的候选者。以身试药,自古就有,如神农尝百草。而近代西方化学家有亲自“品尝”(也就是“吃”)新化学物的惯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1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