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药师》 > 2012年第12期
编号:12323628
细说中成药分类名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家庭药师》 2012年第12期
     中成药我们经常接触,然而关于那些中成药的分类名,如果不是学中医的人,不一定能看得懂。那么,如果不清楚这些分类名的含义,老百姓如何去药店买药呢?难道一味听凭广告或是店员推荐?

    这里,我们为你详细解读难懂的中成药分类名。

    解表剂:主治感冒

    中医学中关于解表剂的定义是这样的: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简单来说,治疗表证的方剂就叫做解表剂。

    那么,什么是表证呢?

    表证是和里证相对应的概念。中医所说的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表里原是人体组织结构方面的概念,一般人体外部称为表,包括体表的肌肤和毛发;人体内部称为里,主要指体内的五脏六腑。

    一般来说,病在皮毛、肌肤的属表证,病情较轻;病在五脏六腑、血脉、骨髓的属里证,病情较重。

    最常见的表证,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感冒。除此之外,麻疹、水肿、疮疡、痢疾等病初起,出现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现的,也属于表证,都可以用解表剂来治疗。

    清热剂:中药抗生素

    清热剂,顾名思义,就是清除人体内热邪的方剂。

    常见的由于感受热邪引起的疾病,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上火”,表现为口干舌燥、口舌生疮、脸上长痘痘、小便黄、大便干等一系列症状;还有就是一些细菌感染引起的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的炎症性疾病,如扁桃体炎、蜂窝织炎、乳腺炎等。以上这些病症都可以用清热剂来治疗。

    现代研究表明,清热剂具有杀灭细菌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所以清热剂又被称作中药中的抗生素。

    温里剂:温暖身体内里

    “温里”一词,可以理解为“温暖身体内里”的意思。身体内部感受了寒邪或者阳气缺乏,就会出现肚子冷痛、畏寒喜温、四肢发凉、喜欢蜷卧、面色苍白、口中没味、不想喝水、小便清长等症状,这类症候群,中医上统称为里寒证。能治疗这类症候,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的方剂,就称之为温里剂。

    扶正剂:治疗各种虚证

    “扶正”,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可以理解为“扶助正气”的意思。中医上所说的扶正剂,就是扶助补充人体正气的方剂。由于中医上所说的“正气虚”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因此,根据扶正剂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补气剂、补血剂、补阴剂、补阳剂等多类。因为扶正剂具有补充增益人体正气的作用,所以扶正剂也称为补益剂。

    扶正剂主要用于治疗虚证。凡因先天不足,或后天病后失于调养等所导致的五脏虚损,气、血、阴、阳不足的虚证,表现为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盗汗遗精、阳痿早泄、小便失调等症状的,均可用扶正剂治疗。

    开窍剂:主治昏迷

    “开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一个词,一般指突然想通了一件困扰自己好多年的事情或对某件事情突然有了悟性等,即顿悟。如一个本来非常讨厌数学、数学成绩不好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开始喜欢数学,数学成绩也一下子好了起来,大家就会说这个孩子“开窍”了。

    中医上所说的“开窍剂”,可不是吃了以后可以让人顿悟的药物,这里所说的窍是“心窍”。中医学认为,如果邪气侵袭人体的心脏,使人体的心窍受到蒙蔽,那么人就会出现突然昏倒、神志不清等症状。这个时候就要应用开窍剂来开窍醒神,祛除蒙蔽心窍的邪气,使人恢复正常。

    开窍药治疗的疾病,包括现在西医所说的脑卒中、肺性脑病、颅脑外伤、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暑、癫痫等疾病。

    固涩剂:防止正气散失

    固涩剂,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方剂。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气、血、精、津是营养人体的宝贵物质,既不断地被机体所消耗,又不断地由脏腑所化生,如此盈亏消长,周而复始,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旦人体出现疾病,导致脏腑失调,正气亏虚,消耗过度,就会引起气、血、精、津滑脱不禁、散失不收,从而出现自汗、盗汗、久咳不止、久泻久痢、遗精滑泄、小便失禁、崩漏等病症。而固涩剂,就是用于治疗此类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

    祛瘀剂:保证血液正常运行

    祛瘀剂,顾名思义,就是祛除瘀血的方剂。中医学认为,血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在正常情况下,血川流不息地循行于脉中,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一旦因某种原因,造成血行不畅,瘀蓄内停,就会形成瘀血,从而出现身体某处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黯,舌上有紫斑紫点等症状,这个时候就要用祛瘀剂来治疗。

    可用祛瘀剂治疗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半身不遂、痛经、闭经、子宫肌瘤等多种疾病。

    理气剂:调理人一身气机

    中医学认为,气为一身之主,气在人体内有序地运行,内而脏腑,外而肌肤,周行于全身,这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如果因为情志失常或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气的有序运行失常,就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从而产生多种疾病。

    理气剂,就是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调理气机功能,能够治疗由于气机失调导致的多种疾病的方剂。

    气病的范畴比较广,病变也比较复杂,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气虚、气滞、气逆三个方面。

    气滞一般以肝气郁滞和脾胃气滞为多见。肝郁气滞症表现为胸胁部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不调,或痛经等症,脾胃气滞症则表现为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大便失常等症。

    今年颁布的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中所规定的理气中成药,基本上都是治疗气滞的。因此,一旦出现上述肝郁气滞或脾胃气滞的表现,就可以选用适宜的理气剂来治疗。

    消导剂:消食导滞

    “消导”一词,就是消食导滞的意思。消食,大家容易理解,那什么是“导滞”呢?

    导滞,就是将体内未消化的、滞留于体内的食物排出体外的意思。因此,消导剂除了能够帮助消化以外,还能治疗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导致的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泻、厌食、呕吐等症状的饮食积滞证。

    治风剂:祛除外风、内风

    治风剂,顾名思义就是治疗风病的方剂。那么,什么是风病呢?中医上说的风跟我们日常说的风是一回事吗?

    风病可分为外风与内风两大类,外风是指风邪外袭,侵袭人体,留于肌表、经络、筋肉、骨节等所致的一类证候,这里的“风”和我们日常所说的自然界的风相类似。外风主要表现为头痛、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甚至角弓反张等症。由于寒、湿、热诸邪常与风邪相结合为患,故其证型又有风寒、风热、风湿等区别。

    内风则是内生之风,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其病变主要在肝,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语言不利,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症。中医学上将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的作用,能够治疗上述病症的方剂统称为治风剂。

    祛湿剂:调整水液代谢

    要想知道什么是祛湿剂,首先我们先说说什么是中医所说的“湿”。

    中医上把湿邪分为外湿、内湿。所谓外湿,就是由于居住环境潮湿,或者常常冒雨涉水等原因,导致水气侵袭人体肌表、经络,从而出现恶寒发热、头胀身痛、肢体酸痛或面目浮肿等病症;而内湿的产生则和人体的水液代谢有关。

    先说说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正常情况下,食物和水进入身体之后,经过脾胃的运化,就会变成津液等精微物质运输到全身各处。如果脾胃功能出现问题,如出现脾虚,就会使“津液不归正化”,喝进的水、吃进的食物不能正常地运化吸收,不能转化成为人体可利用的营养物质——津液,就变成了中医大夫口中所说的“湿”。此时人体就会出现胸闷、腹胀腹满、恶心呕吐、泄泻、黄疸、水肿等病症。

    中医学上将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能够治疗内湿或外湿为病的方剂,统称为祛湿剂。

    还有一些分类名,接近我们日常用语,比较容易理解,如泻下剂能通便,祛暑剂专治中暑,止血剂专司止血等等,这里就不再详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