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例颈椎病CT表现分析
[关键词] 颈椎病;CT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2(a)-027-01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老年及青壮年均可发病。颈椎病是由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引起的失稳和压迫临近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本文收集了150例颈椎病的CT资料,对其表现进行分析、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中男96例,女54例,年龄18~80岁,其中40岁以下者21例,40~50岁52例,50岁以上者77例。临床症状主要有颈部、肩背部疼痛,上肢无力及放射痛,有时伴有下肢无力,走路不稳等症状。
全部病例均用SIEMENS STAR螺旋CT机扫描,扫描范围自颈3~7椎体,层厚2 mm,扫描线平行于椎间盘轴线,图像分别用软组织窗和骨窗。
2 结果
2.1 椎间盘突出及钙化
本组150例中,颈3~4椎间盘突出43例,颈4~5椎间盘突出86例,颈5~6椎间盘突出72例,颈6~7椎间盘突出21例。其中中央型163个,多伴有局部硬膜囊受压移位,87个椎间盘向侧方突出,伴有椎间孔和(或)侧隐窝的受压及变窄,椎间盘钙化37例,其中5例形成Schmorl结节。
2.2 椎体周围骨赘形成
本组76例有后骨赘形成,骨赘居正中呈半圆形突出的5例,后缘骨赘偏一侧者26例。椎体前周骨赘增生78例。
2.3 椎管、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
本组正中矢状径低于10 mm者43例。钩突和上关节突的增生以及椎间盘向侧方突出可导致侧隐窝狭窄,侧隐窝狭窄标准[1]为小于或等于2 mm。
2.4 黄韧带肥厚
颈椎黄韧带厚度标准为1.5 mm,本组有32例黄韧带增厚,在1.5~5.0 mm之间。
2.5 钩突增生、肥大及椎间盘内积气征
本组21例椎间盘积气,42例双侧钩突增生,25例单侧钩突增生。
2.6 脊髓及神经根受压
部分可见脊髓受压,因未作脊髓CT造影,对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总体观察不满意。
3 讨论
颈椎病发病率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病变首先开始为椎间盘和小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性。纤维环增厚,软骨变薄破损,椎体边缘骨质修复增生并形成唇样骨刺。失去弹性的椎间盘可以破裂,髓核若突入骨内,形成Schmorl结节,椎体周围韧带也可有增厚和钙质沉着。小关节也有骨质增生和周围韧带增厚钙化。颈椎病最常受累的部位为颈4~5、颈5~6,其次为颈3~4、颈6~7,常多出受累。高元桂[2]等将颈椎病分为两组:一组为肥大性颈椎病,系由于椎体、钩突或小关节突增生,后纵韧带肥厚或骨化及黄韧带肥厚所致,几乎都合并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50岁以上的人居多;另一组为椎间盘突出性颈椎病,主要为椎间盘突出所引起,发病年龄较轻。本组椎间盘突出以颈4~5、5~6为多,分别为86例、72例,其次为颈3~4、6~7椎间盘,分别为43例和21例,本组40岁以下病人21例,多为单纯性突出,多不伴有骨性结构的改变,多为单发。50岁以上的77例,常有2~3个甚至的椎间盘突出,并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
本组颈椎病的CT表现为:①椎间盘突出及钙化。②椎体周围骨赘形成。③椎管、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④黄韧带肥厚。⑤钩突增生、肥大及椎间盘内积气征。⑥脊髓及神经根受压。
CT可清晰的显示椎体、椎间盘及椎管内的结构,方便测量椎管及侧隐窝的大小,确定椎管狭窄程度,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CT图像测量椎管及脊髓各经线较准确,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大帮助。由于颈椎椎管内脂肪组织很少,突出的疝块和硬膜囊、神经根密度差别较小[3],所以要主要观察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情况,最好做CT椎管造影扫描。传统X线检查,可以观察发现颈椎骨质改变和颈椎不稳,MR检查,可以直接显示脊柱、椎间盘的失状面、冠状面影像,对观察硬膜囊、神经根效果良好,弥补了CT的不足。因此,在颈椎病的诊断中,掌握各项检查的适应证,合理使用各项检查,有助于临床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83.
[2]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影像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303.
[3]张虎修.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6):125-126.
(收稿日期:2008-12-01), 百拇医药(任晓刚 乔海平 刘洪涛)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2(a)-027-01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老年及青壮年均可发病。颈椎病是由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引起的失稳和压迫临近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本文收集了150例颈椎病的CT资料,对其表现进行分析、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中男96例,女54例,年龄18~80岁,其中40岁以下者21例,40~50岁52例,50岁以上者77例。临床症状主要有颈部、肩背部疼痛,上肢无力及放射痛,有时伴有下肢无力,走路不稳等症状。
全部病例均用SIEMENS STAR螺旋CT机扫描,扫描范围自颈3~7椎体,层厚2 mm,扫描线平行于椎间盘轴线,图像分别用软组织窗和骨窗。
2 结果
2.1 椎间盘突出及钙化
本组150例中,颈3~4椎间盘突出43例,颈4~5椎间盘突出86例,颈5~6椎间盘突出72例,颈6~7椎间盘突出21例。其中中央型163个,多伴有局部硬膜囊受压移位,87个椎间盘向侧方突出,伴有椎间孔和(或)侧隐窝的受压及变窄,椎间盘钙化37例,其中5例形成Schmorl结节。
2.2 椎体周围骨赘形成
本组76例有后骨赘形成,骨赘居正中呈半圆形突出的5例,后缘骨赘偏一侧者26例。椎体前周骨赘增生78例。
2.3 椎管、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
本组正中矢状径低于10 mm者43例。钩突和上关节突的增生以及椎间盘向侧方突出可导致侧隐窝狭窄,侧隐窝狭窄标准[1]为小于或等于2 mm。
2.4 黄韧带肥厚
颈椎黄韧带厚度标准为1.5 mm,本组有32例黄韧带增厚,在1.5~5.0 mm之间。
2.5 钩突增生、肥大及椎间盘内积气征
本组21例椎间盘积气,42例双侧钩突增生,25例单侧钩突增生。
2.6 脊髓及神经根受压
部分可见脊髓受压,因未作脊髓CT造影,对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总体观察不满意。
3 讨论
颈椎病发病率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病变首先开始为椎间盘和小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性。纤维环增厚,软骨变薄破损,椎体边缘骨质修复增生并形成唇样骨刺。失去弹性的椎间盘可以破裂,髓核若突入骨内,形成Schmorl结节,椎体周围韧带也可有增厚和钙质沉着。小关节也有骨质增生和周围韧带增厚钙化。颈椎病最常受累的部位为颈4~5、颈5~6,其次为颈3~4、颈6~7,常多出受累。高元桂[2]等将颈椎病分为两组:一组为肥大性颈椎病,系由于椎体、钩突或小关节突增生,后纵韧带肥厚或骨化及黄韧带肥厚所致,几乎都合并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50岁以上的人居多;另一组为椎间盘突出性颈椎病,主要为椎间盘突出所引起,发病年龄较轻。本组椎间盘突出以颈4~5、5~6为多,分别为86例、72例,其次为颈3~4、6~7椎间盘,分别为43例和21例,本组40岁以下病人21例,多为单纯性突出,多不伴有骨性结构的改变,多为单发。50岁以上的77例,常有2~3个甚至的椎间盘突出,并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
本组颈椎病的CT表现为:①椎间盘突出及钙化。②椎体周围骨赘形成。③椎管、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④黄韧带肥厚。⑤钩突增生、肥大及椎间盘内积气征。⑥脊髓及神经根受压。
CT可清晰的显示椎体、椎间盘及椎管内的结构,方便测量椎管及侧隐窝的大小,确定椎管狭窄程度,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CT图像测量椎管及脊髓各经线较准确,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大帮助。由于颈椎椎管内脂肪组织很少,突出的疝块和硬膜囊、神经根密度差别较小[3],所以要主要观察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情况,最好做CT椎管造影扫描。传统X线检查,可以观察发现颈椎骨质改变和颈椎不稳,MR检查,可以直接显示脊柱、椎间盘的失状面、冠状面影像,对观察硬膜囊、神经根效果良好,弥补了CT的不足。因此,在颈椎病的诊断中,掌握各项检查的适应证,合理使用各项检查,有助于临床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83.
[2]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影像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303.
[3]张虎修.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6):125-126.
(收稿日期:2008-12-01), 百拇医药(任晓刚 乔海平 刘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