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房颤动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第1页 |
参见附件(1275KB,2页)。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实践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具体情况。方法:每日晚饭后服华法林,起始剂量3.0 mg/d,每5~7天测量1次INP,使INR在2.0-2.5。INP<2.0时,华法林剂量每3-5天增加0.5 mg,直至达标,当INP>2.5时,当日起药物剂量减0.5 mg,直至达标。结果:维持剂量为(2.35~0.44)nag,最高3.5 mg,最低1.5 mg,其中87.5%患者维持用量为2.0-3.0 mg。达标时间为(10.5±3.4]d,最高21 d,最低5 d,其中74.5%在14 d内达标。结论:当前基层医院房颤抗凝治疗率极低,应提高广大医务人员与患者对房颤并发栓塞的危险性的认识,减少房颤患者栓塞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心房颤动;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050-02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房颤患者的病死率是无房颤者的2倍。而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其中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抗凝是治疗房颤的重要目标。我们对106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8月-2007年8月老年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共106例,男57例,女49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61岁,平均(67.7±4.1)岁,其中61-64岁36例,65-69岁38例,70-75岁32例,病史平均(3.3±1.8)年。冠心病68例,风心病17例(其中二尖瓣金属瓣置换术后3例,生物瓣置换术后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8例,肺心病2例。全部患者中并发高血压病19例。
1.2入选标准
年龄60-75岁,依据病史、体检及心电图诊断为永久性心房颤动,病史>0.5年。排除标准:①明确的易出血性疾病,如活动性溃疡、支气管扩张等;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③血液病,凝血系统障碍;④脑卒中<3个月。
1.3研究方法
每日晚饭后服华法林,起始剂量3.0 mg/d,每5~7天测量1次INP,使INR在2.0-2.5。INP<2.0时,华法林剂量每3~5天增加0.5 mg,直至达标,当INP>2.5时,当日起药物剂量减0.5 mg,直至达标。达标后每月复查1次INR,观察华法林达标剂量、维持剂量、达标时间和副作用,观察期为6个月。对于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高血压等给予相应治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样本间比较采用£检验,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2.1用药及监测结果,达标剂量为(3.10±0.47)mg,最高4.5 mg,最低2.0 mg。维持剂量为(2.35±0.44)nag,最高3.5 mg,最低1.5 mg,其中87,5%患者维持用量为2.0-3.0 mg。达标时间为(10.5±3.4)d,最高21 d,最低5 d,其中74.5%在14 d内达标。
2.2不良反应与年龄分布关系
1例少量咯血,1例肉眼血尿,2例黑便,2例皮下瘀斑。5例牙龈和鼻黏膜出血,出血总发生率为10.4%。按年龄分布计算,61-64岁组出血1例,发生率2-8%;65-69岁组出血3例,发生率7.9%;70-75岁组出血7例,发生率21.8%。按是否出血分组,未出血组年龄(67.54±4.0)岁,出血组年龄(70.2±4.2)岁,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年龄与出血发生率呈正相关。
2.3血栓栓塞事件
1例75岁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72岁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
3讨论
心房颤动患者人群脑卒中的年平均发生率为4.5%,80岁以上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高达8%,房颤已成为脑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预防房颤引起的栓塞性事件,是治疗房颤策略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较多、结果比较肯定的治疗策略。在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中,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是目前唯一可明确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治疗手段。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证实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7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