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25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1292KB,2页)。
[摘要]对86例伤寒病人在住院期间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主动热情的宣教。介绍住院环境及疾病发生、发展、治疗的相关知识,告知饮食注意问题、情绪调节控制、良好的卫生习惯,用药知识及自我辨别疾病的能力,纠正病人片面的健康观,改正患者不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提高治疗效果,防止并发症,彻底治愈疾病和防止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伤寒;病人;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25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093-02
伤寒患者排菌时间长,在恢复期也仍排菌,因此,治疗隔离时间较长。住院隔离治疗是最佳的方式。多数患者对疾病知识缺乏。健康教育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病人及家属宣教有关疾病的健康知识,调动人们的内在因素,帮助患者提高卫生知识水平,树立为他人健康着想的高尚卫生意识,成为最后消灭伤寒的参与者。
1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伤寒住院病人86例,男42例,女44例,年龄9个月-57岁,平均住院日18 d。3例患者入院时并发肠出血、失血性贫血,1例并发重度失血性贫血、肝脾明显肿大。1例病情反复波动在1个月左右。发热、头昏、乏力、表情淡漠、消化道症状明显者33例。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者48例。
2健康教育的内容及体会
2.1做好住院病人的入院介绍
热情周到、耐心、细致地服务,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减轻或消除陌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为健康教育创造轻松的环境,通俗易懂地介绍伤寒病的相关知识,尽快让病人知道伤寒并非不治之症,不必想得那么可怕。作为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只要有规律、有计划地全程治疗,并合理饮食、安心休养,是能治愈的,且病后常获得持久性的免疫。急于出院是不妥当的,只会造成疾病的反复,增加病人的经济开支,促进传播。
2.2合理的饮食可加快肠道疾病的改善
防止肠道出血和肠道穿孔。根据疾病的情况给予及时的饮食指导,在发热期应多饮水,促进毒素的排泄,饮食应尽量做到食物新鲜、营养丰富、足够热量。适时补充维生素B族和C族,且均为流质饮食,不食胀气食物,禁食粗纤维;在恢复期应反复指导,并监督病人吃低渣饮食。而此时肠道病理变化较重,易发生并发症;已发生肠出血者,应暂禁饮食或只给少量流质。
2.3指导病人注意休息
以减轻心脏负担和减少肠蠕动,在高热期或出现并发症时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适当在室内活动,应以不感劳累为宜。
2.4指导病人按医嘱有规律地坚持用药
介绍药物的相关知识,使病人能合理正确地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出院后定期作细菌学检查,如转为慢性带菌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
2.5教会伤寒病人掌握调节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
忧郁、恐惧、焦虑不安均会对肠蠕动产生影响,不利于治疗和康复。建议病人想象手心发热、做深呼吸、看电视、听音乐等方式,学会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如果整日忧心忡忡,心理负担重,情绪不佳,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产生便秘或腹泻等并发症。
2.6告知病人伤寒的传播途径
主要是进食被伤寒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后感染,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如水、食物和苍蝇等传播因素,进行传播。病原携带者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便后及接触食物前必须洗手,每次排出的粪尿要进行消毒。
3讨论
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伤寒的发病率保持散发性的特点,处于最后消灭伤寒的阶段。伤寒患者的住院隔离治疗。病原携带者的发现和管理,对降低伤寒的发病率、消灭伤寒有很大的意义。
3.1采用多种健康宣教形式
通过采用个人宣教、介绍、解释、墙报、集体讲课等多途径、多形式的健康教育,64例病人均了解了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强了自我辨别疾病的能力和隔离意识。住院直至症状消失,二次大便复查培养阴性出院。22例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有一定的提高,临床症状消失后即出院,但仍继续服药和进行家庭隔离至隔离期限。出院后,主动定期作细菌学检查,其余22例出院未满3个月,未作细菌学检查,经病原学检查发现1例病原携带者,有关部门已对其进行治疗管理。1例因入院时肠出血并重度贫血,失血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其余83例在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3.2情绪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使病人掌握了一定的疾病诊疗知识后,就会认识到伤寒的治疗不能完全依赖于药物,合理的饮食、良好的情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伤寒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病人配合,加快肠道病变改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3健康教育有利于护患关系的改善
健康教育可以调动人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从而情绪稳定,主动配合各项检查治疗,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医护质量。
3.4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
伤寒病人的健康教育并非千篇一律,由于病情、文化、职业、年龄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对健康和护理需求也不同,同时病人所处家庭和社会环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9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