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7期
编号:12039537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第7期
     2.5中药复方组分配伍研究

    随着科学进步及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利用有效成分及有效组分进行组方配伍成为新近研究的特点。组分配伍是中药方剂的新形式,它必须要建立标准组分的配伍方法,并根据实验设计确定主要成分,删除有毒组分,还要建立组分剂量配比的方法。其模式有从有效方剂的饮片配伍深入到组分配伍、直接组分配伍及单味药的标准组分配伍,其作用方式是多组分、多靶点、整体综合调节[12]。组分配伍模式将有可能使中药配伍从饮片层次上升到组分层次,并使中医方剂因成分清楚,作用靶点明确,作用环节及机制清楚给中医药带来突破进展。复方组分配比优化方法研究,根据药效指标群寻找最优的复方剂量和比例进行中药新药开发,并研究提出试验设计-非线性建模-多目标优化的三联法(ED-NM-MO三联法)作为中药复方组分配比优化的方法,引入了试验设计领域的前沿方法,具有非线性拟合能力和多目标优化能力,适合复方多药物、多药效指标、非线性,适宜处理复方多自变量、多因变量、非线性的量效函数关系等特点,使三联法成为一种适合复方复杂特征的剂量配比优化方法[13]。中药复方组分配伍的新模式有可能成为中医方剂配伍理论新的继承与创新的延伸。但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中药复方化学研究须与药理研究、临床疗效紧密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多学科大协作,并注意研究条件的一致性,包括中药的来源、品质和加工制备等各种内在和外部条件的一致性,以保证中药复方研究的重现性和可靠性[14]。
, 百拇医药
    2.6 复方药代动力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运用药代动力学研究,定性、定量的分析复方配伍后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代谢、排泄等变化,能够反映其在体内的作用过程,真正阐明中药配伍后发挥药效的实质基础。任平等[15]研究发现健康志愿者第一次口服川芎汤、川芎芍药汤后血清中阿魏酸的药动学情况,结果表明川芎配伍芍药明显影响血清中的阿魏酸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这些研究为从物质基础角度阐明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及其科学内涵,揭示组成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及地位奠定了技术基础,使方剂配伍规律研究大为简化。但未经药效学检验的入血成分也可能是无效成分,仅以个别成分的药动学特征代表复方的药动学规律,无法反映复方整体的药动学特征,更难以用来解释方剂的配伍变化规律。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是在全面分析复方人血成分、确定复方药效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主要药效成分的体内动态、成分间相互作用及消长规律的研究,来科学的诠解复方的配伍规律。含药血清研究方法的出现,使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不再局限于整体的功能性研究,而可以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上对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加以研究,该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甘草附子汤等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如王喜军等[16]对茵陈蒿汤不同配伍的体外体内样品进行分析比较,检测并鉴定了茵陈蒿汤大鼠血中移行成分21个,其中有8个成分只有在茵陈蒿汤全方配伍的情况下才能被机体吸收,而这8个成分大都具有较强的保肝利胆活性。说明以湿热黄疸为主治证候的茵陈蒿汤口服后,由于配伍的作用,机体选择性吸收具有保肝利胆活性的成分入血发挥药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百拇医药
    3思考与展望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是一项可持续的永恒课题,其研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国家973计划项目“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实施与进展,对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目标、原则、思路、方法进行了规范与创新,体现出现代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系统性、复杂性、创新性与独特性,强调“高于传统中医药研究,有别于国外天然药和植物药研究(张伯礼院士语)”,“并强调处理好成分、组分、药物以及与方剂、药效的关系,突出组分配伍的优越性和实用性(李连达院士语)”。但目前对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尚未成熟,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以下思路:①坚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以传统方剂配伍理论为指导,全面综合文献研究、实验结果和临床疗效,充分利用数理化诸学科的交融渗透优势;②方剂配伍规律研究必须走出单一具体方剂研究的局限,如主方加上类方则是一个方剂系列,不同方剂之间在药物组成上有机相联,在主治病证方面同异相关,这才能显示出方剂配伍的规律性;③“整体综合调节”是方剂作用的主要方式,要坚持“方证关联、理法方药统一”的整体研究思路,要用动态整体的思想来指导方剂的配伍和研究;④本着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研究;⑤以临床疗效为核心,采用合理的统计学设计,结合对多指标结果综合分析手段,综合分析方剂配伍、化学成分变化与药理效应改变三者间的内在联系,阐明方剂的配伍内涵。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宋咏梅.从系统科学的角度认识方剂配伍的本质特点[J].中国医药学报,2003, 18(5):302-304.

    [2]范颖.试论中医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现状与基本思路[J].江苏中医药,2003,24(4):9.

    [3]蒋永光,李力,李认书,等.中医脾胃方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试验[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3,5(2):33.

    [4]李晓丽,张少华,秦林,等.川乌与防己配伍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3):202-204.

    [5]滕佳林.黄芪与当归药对配伍理论的实验研究[J].山东医学院学报,1992,16(1):14.

, 百拇医药     [6]张镖.中药复方研究现状与思路探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2):104-106.

    [7]徐乃玉,顾振纶,谢梅林.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5):11-13.

    [8]韩向东,陈少丽,陈德兴,等.柴胡、白芍抗CC14致实验性肝损伤的配伍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8):593-594.

    [9]袁颖.丹皮、丹参药对清热活血作用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53-55.

    [10]全世建,丁洁,王红丹.不同中药配伍对关木通毒性成分马兜铃酸A含量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6):502-505.

    [11]谢跃生,张振清,乔善义,等.六味地黄汤不同配伍对马钱素煎出率的影响[J].中成药,2004,26(7):590-591.
, 百拇医药
    [12]王阶,郭丽丽,王永炎. 中药方剂有效成(组)分配伍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5-8.

    [13]王睿.实现复方剂量配比优化的ED-NM—MO三联法[C]//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集, 2004:4-5.

    [14]季宇彬.中药复方化学与药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48.

    [15]任平,黄熙,张莉,等.方剂配伍的临床药动学研究I:川芎与川芎芍药汤的比较[J].中草药,2000,31(12):915-916.

    [16]王喜军,孙文军,孙晖,等.茵陈蒿汤不同配伍变化对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J].中国天然药物,2008,6(1):43-47.

    (收稿日期:2010-02-22), http://www.100md.com(陈学习,郑燕慧,施荣枫)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