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38931
奥美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2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232KB,2页)。

     [摘要]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奥美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以及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内镜下黏膜变化及组织学炎症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经确诊的19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治疗资料。结果:两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复查胃镜,镜下黏膜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愈率为95.92%,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可有效地促进炎症消退,效果好、副作用少、复发率低,可广泛使用。

    [关键词] 慢性胃炎;早期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7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042-02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该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其发病原因不一[1]。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本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若失于治疗,则可进一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对此仍然没有特效方法,多为对症治疗[2]。本文中笔者通过奥美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效果甚佳,现将资料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根据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经确诊的19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行胃镜检查并经快速尿素酶测试及病理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情况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甲氰咪呱每次0.2~0.4 g(每次1~2片),1~2次/d,每日晨起吞服或早晚各1次,胃溃疡疗程通常为4~8周,十二指肠溃疡疗程通常为2~4周;联合瑞巴派特100 mg,每日3次口服,治疗结束后复查胃镜(同一个医师操作,同一部位取材)。实验组: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500 mg+甲硝唑400 mg,每日2次口服,疗程1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镜下发现胃黏膜病变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镜下胃黏膜病变基本消失;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减轻,镜下发现胃黏膜病变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镜下结果无变化[3]。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根据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分为4级:0分——无;1分——轻度,不影响生活;2分——中度,有明显不适,偶会影响生活;3分——严重干扰日常生活。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见表2、3。

    3 讨论

    慢性胃炎的症状无特异性,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表现。慢性胃炎的病程迁延,病程长短不一,可半年至数十年不等,症状时轻时重[4]。约50%以上的患者常上腹不适、闷痛、烧灼痛、饱胀感,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症状较重[5]。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与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肠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体的减少。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为胃黏膜充血、水肿及点状出血与糜烂或伴有黄白色黏液性渗出物。

    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高发的一个原因。国内外胃病专家发现,胃病是有传染性的,其传染源就是幽门螺旋杆菌。因此,家中一人患上胃病,其他成员也相继患上胃病,主要是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奥美拉唑与抗生素合用可根除幽门螺杆菌,这与症状迅速缓解、胃黏膜修复率高及消化性溃疡病的长期缓解相关,并因此减少了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同时也减少了长期用抗泌酸药治疗的需要。任何方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所致的胃酸减少,都增加了胃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数量,用抑酸药物治疗,则沙门菌和弯曲杆菌属感染胃肠道的危险性可能略有增加。奥美拉唑能显著提高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从而提高了治愈率。本资料中实验组治愈率为95.92%,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02%。奥美拉唑作用迅速,每天1次的剂量就能够可逆性地抑制胃酸的分泌,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愈率高,且预后良好,对此病积极预防后可大大降低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3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