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治疗急性酒精中毒中的疗效。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纳洛酮治疗使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
[关键词] 纳洛酮;急性酒精中毒;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9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b)-047-02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饮酒人数正在逐年增加,尤其在节假日,急性酒精中毒已成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对大多数成人而言,致死量为一次饮酒相当于纯酒精250~500 ml。酒精是高热量而无营养成分的饮料,其有效成分是乙醇。长期大量饮酒,一方面进食减少,可造成明显的营养缺乏,缺乏维生素B1可引起Wernicke(眼部可见眼球震颤,外直肌麻痹,类似小脑病变的共济失调和步态不稳)-Korsakoff(近记忆力严重丧失,时空定向障碍)综合征、周围神经麻痹;叶酸缺乏可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另一方面,乙醇对黏膜和腺体分泌有刺激作用,可引起食管炎、胃炎、胰腺炎;乙醇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自由基,可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造成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功能异常,即酒精性肝病。急性酒精中毒是指一次性饮入过量的酒精或酒类饮料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过度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又称为乙醇中毒。本院急诊科2006年9月~2008年9月共收治急性酒精中毒患者94例,分别采用纳洛酮治疗和常规治疗,疗效差异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急诊科2006年9月~2008年9月急性酒精中毒患者94例,其中,男88例,女6例,年龄24~40岁,平均33.5岁。均经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相关检查排除酒精中毒合并心、脑血管病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纳洛酮治疗组50例,根据急性乙醇中毒临床分期,处于共济失调期18例、昏睡和意识模糊期32例;常规治疗对照组44例,其中,处于共济失调期14例、昏睡和意识模糊期30例。饮酒后就诊时间均在3 h以内。两组患者数、年龄、饮酒量、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①有过量饮酒史,呼气有乙醇气味;②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症状;③可排除药物中毒及其他原因所致的昏睡及昏迷。
1.3 临床分期
①兴奋期:头痛、欣快、兴奋、健谈、饶舌、情绪不稳定、易激怒、攻击行动、行为粗鲁。②共济失调期:肌肉运动不协调、言语含糊、眼球震颤、呕吐、步态不稳。③昏睡期:昏睡、瞳孔散大、体温降低、心率快、血压下降、呼吸慢而有鼾音、昏迷。
1.4 方法
在患者病情及插管条件许可下,应尽快插管清水洗胃2 000~4 000 ml并注意保暖、建立静脉通道、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呕吐物吸入、必要时留置导尿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400 ml+5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维生素C 3.0 g+维生素B6 0.3 g+葡醛内酯片0.931 g+肌苷0.6 g静脉滴注,0.9%氯化钠100 ml+奥美拉唑40 mg静脉滴注。纳洛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另一路液体)另加纳洛酮。共济失调期:5%葡萄糖注射液20~40 ml加纳洛酮0.4~0.8 mg静脉缓慢推注,若注射后15 min无效,则30 min后重复使用1次;昏睡和意识模糊期:5%葡萄糖注射液20~40 ml加纳洛酮0.8~1.2 mg静脉注射后,再给予加纳洛酮0.4~0.8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持续静脉滴注。两组分别给予监测Bp、R、HR、SaO2。
1.5 观察指标
严格控制纳洛酮静脉注射速度(速度过快,可引起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致恶心、呕吐、高血压、惊厥等不良反应)。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10~30 min记录1次。确切记录给药时间以及两组患者从治疗开始到症状(如呕吐、语言状态、动作协调性等)缓解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症状消失的标准为意识转清醒、共济失调等症状消失,能与环境正常接触。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急性酒精中毒的共济失调期和昏睡期患者纳洛酮治疗的症状缓解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经 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无任何毒副作用,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治疗组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为(32.5±7.3) min,平均症状消失时间为(5.2±3.1) h; 对照组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为(57.4±7.6) min,平均症状消失时间为(6.6±2.5) h。见表1。
3 讨论
饮酒后乙醇经胃和小肠在0.5~3.0 h内完全吸收,分布在体内所含的水组织和体液中, 乙醇由肾和肺的排出量至多占总量的10%,有90%在肝中代谢、分解。乙醇先在肝内由醇脱氢酶氧化为乙醛,乙醛再经醛脱氢酶氧化为乙酸,乙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代谢为CO2和H2O。乙醇具有脂溶性,当急性酒精中毒时,高浓度乙醇及代谢产物乙醛超过肝脏的氧化代谢能力而蓄积,迅速通过大脑神经细胞膜,并作用于膜上的某些酶而影响细胞的功能,刺激垂体、下丘脑释放大量β-内啡肽(β-EP),β-内啡肽在继发性脑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β-内啡肽与阿片受体结合,结果:①抑制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分泌,引起血压降低[1];②其强大的吗啡样作用使呼吸明显抑制;③可促使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内,造成钙通道离子超载,氧自由基暴发性释放,细胞急剧水肿等病理生理过程,加重再灌注损伤[2];④β-内啡肽还有细胞毒性作用,引起脑灌注下降、脑组织缺血缺氧、呼吸抑制及意识障碍加重,同时对神经传入及运动传出通路均有抑制作用,产生迟发性神经原坏死[3]。这些结果造成机体广泛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先兴奋后抑制的状态,其急性毒害作用主要是中枢抑制。这种中枢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加,其抑制顺序为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小脑(共济失调)-网状结构(昏睡、昏迷)-延脑(呼吸抑制、循环衰竭)[4]。纳洛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氧吗啡酮N-丙烯基衍生物,是吗啡受体拮抗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几种吗啡受体均拮抗。它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阻断β-内啡肽与脑干网状系统、下丘脑及垂体等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并可减少内源性β-内啡肽释放,可以拮抗内啡肽应激性的升高,从而①逆转β-内啡肽所介导的心肺脑功能抑制内脏神经放电,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升高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左室收缩力等,使血压回升[5];②其有促进自主呼吸的作用;③纳洛酮可抑制钙离子内流,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减轻再灌注损伤的程度,促进患者清醒,缩短了昏迷时间[6];④纳洛酮还可拮抗内啡肽,减轻脑水肿,并直接扩张血管,改善中枢神经组织血供,增加脑缺血区血流量,促进脑血管再生,防止缺血引起的梗死;⑤纳洛酮能促进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延长受损神经存活时间[7]。正是上述机制使患者得到益处。这些均已通过实验研究所证实。
本次关于急性酒精中毒治疗过程中应用纳洛酮的临床观察,收到很好的效果,可见到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过去笔者多采用洗胃及常规药(葡醛内酯、维生素B1、B6、维生素C以及高糖等)抢救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患者症状改善慢。近2年来,纳洛酮的应用大大缩短了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未发现毒副作用,减少了并发症,利于抢救,在医疗实践中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降低了死亡率,且价格适中。同时,基于纳洛酮的上述作用使它在脑梗死、心脑肺复苏以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中均有很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纳洛酮经静脉给药1~2 min产生效果,持续45~90 min,肌内及皮下注射15 min后起效,维持6~24 h,由于纳洛酮作用时间短,故强调持续给药,以防止呼吸抑制和循环抑制现象复发。
(致谢:本文曾得到了汾西县人民医院内科王爱琳副主任医师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刘桂花,阿拉塔.休克时血浆内啡肽和前列腺素的变化及纳洛酮抗休克作用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5):321.
[2]乌琳,张丽娥.脑梗塞患者血浆β-内啡肽及血MDH.SOD的变化[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2,21(3):231.
[3]宋扬,沈红.纳洛酮脑保护作用研究现状[J].脑血管疾病杂志,2002,2(2):95-97.
[4]秦桂玺.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3.
[5]杨建道,王少石.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脑梗塞的临床评价[J].临床急诊杂志,2002,3(5):208-209.
[6]王思鸿,王立.纳洛酮对多发性脑梗塞痴呆认知功能改变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11):681-682.
(收稿日期:2010-03-11), 百拇医药
[关键词] 纳洛酮;急性酒精中毒;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9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b)-047-02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饮酒人数正在逐年增加,尤其在节假日,急性酒精中毒已成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对大多数成人而言,致死量为一次饮酒相当于纯酒精250~500 ml。酒精是高热量而无营养成分的饮料,其有效成分是乙醇。长期大量饮酒,一方面进食减少,可造成明显的营养缺乏,缺乏维生素B1可引起Wernicke(眼部可见眼球震颤,外直肌麻痹,类似小脑病变的共济失调和步态不稳)-Korsakoff(近记忆力严重丧失,时空定向障碍)综合征、周围神经麻痹;叶酸缺乏可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另一方面,乙醇对黏膜和腺体分泌有刺激作用,可引起食管炎、胃炎、胰腺炎;乙醇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自由基,可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造成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功能异常,即酒精性肝病。急性酒精中毒是指一次性饮入过量的酒精或酒类饮料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过度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又称为乙醇中毒。本院急诊科2006年9月~2008年9月共收治急性酒精中毒患者94例,分别采用纳洛酮治疗和常规治疗,疗效差异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急诊科2006年9月~2008年9月急性酒精中毒患者94例,其中,男88例,女6例,年龄24~40岁,平均33.5岁。均经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相关检查排除酒精中毒合并心、脑血管病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纳洛酮治疗组50例,根据急性乙醇中毒临床分期,处于共济失调期18例、昏睡和意识模糊期32例;常规治疗对照组44例,其中,处于共济失调期14例、昏睡和意识模糊期30例。饮酒后就诊时间均在3 h以内。两组患者数、年龄、饮酒量、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①有过量饮酒史,呼气有乙醇气味;②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症状;③可排除药物中毒及其他原因所致的昏睡及昏迷。
1.3 临床分期
①兴奋期:头痛、欣快、兴奋、健谈、饶舌、情绪不稳定、易激怒、攻击行动、行为粗鲁。②共济失调期:肌肉运动不协调、言语含糊、眼球震颤、呕吐、步态不稳。③昏睡期:昏睡、瞳孔散大、体温降低、心率快、血压下降、呼吸慢而有鼾音、昏迷。
1.4 方法
在患者病情及插管条件许可下,应尽快插管清水洗胃2 000~4 000 ml并注意保暖、建立静脉通道、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呕吐物吸入、必要时留置导尿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400 ml+5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维生素C 3.0 g+维生素B6 0.3 g+葡醛内酯片0.931 g+肌苷0.6 g静脉滴注,0.9%氯化钠100 ml+奥美拉唑40 mg静脉滴注。纳洛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另一路液体)另加纳洛酮。共济失调期:5%葡萄糖注射液20~40 ml加纳洛酮0.4~0.8 mg静脉缓慢推注,若注射后15 min无效,则30 min后重复使用1次;昏睡和意识模糊期:5%葡萄糖注射液20~40 ml加纳洛酮0.8~1.2 mg静脉注射后,再给予加纳洛酮0.4~0.8 m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持续静脉滴注。两组分别给予监测Bp、R、HR、SaO2。
1.5 观察指标
严格控制纳洛酮静脉注射速度(速度过快,可引起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致恶心、呕吐、高血压、惊厥等不良反应)。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10~30 min记录1次。确切记录给药时间以及两组患者从治疗开始到症状(如呕吐、语言状态、动作协调性等)缓解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症状消失的标准为意识转清醒、共济失调等症状消失,能与环境正常接触。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急性酒精中毒的共济失调期和昏睡期患者纳洛酮治疗的症状缓解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经 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无任何毒副作用,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治疗组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为(32.5±7.3) min,平均症状消失时间为(5.2±3.1) h; 对照组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为(57.4±7.6) min,平均症状消失时间为(6.6±2.5) h。见表1。
3 讨论
饮酒后乙醇经胃和小肠在0.5~3.0 h内完全吸收,分布在体内所含的水组织和体液中, 乙醇由肾和肺的排出量至多占总量的10%,有90%在肝中代谢、分解。乙醇先在肝内由醇脱氢酶氧化为乙醛,乙醛再经醛脱氢酶氧化为乙酸,乙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代谢为CO2和H2O。乙醇具有脂溶性,当急性酒精中毒时,高浓度乙醇及代谢产物乙醛超过肝脏的氧化代谢能力而蓄积,迅速通过大脑神经细胞膜,并作用于膜上的某些酶而影响细胞的功能,刺激垂体、下丘脑释放大量β-内啡肽(β-EP),β-内啡肽在继发性脑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β-内啡肽与阿片受体结合,结果:①抑制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分泌,引起血压降低[1];②其强大的吗啡样作用使呼吸明显抑制;③可促使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内,造成钙通道离子超载,氧自由基暴发性释放,细胞急剧水肿等病理生理过程,加重再灌注损伤[2];④β-内啡肽还有细胞毒性作用,引起脑灌注下降、脑组织缺血缺氧、呼吸抑制及意识障碍加重,同时对神经传入及运动传出通路均有抑制作用,产生迟发性神经原坏死[3]。这些结果造成机体广泛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先兴奋后抑制的状态,其急性毒害作用主要是中枢抑制。这种中枢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加,其抑制顺序为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小脑(共济失调)-网状结构(昏睡、昏迷)-延脑(呼吸抑制、循环衰竭)[4]。纳洛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氧吗啡酮N-丙烯基衍生物,是吗啡受体拮抗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几种吗啡受体均拮抗。它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阻断β-内啡肽与脑干网状系统、下丘脑及垂体等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并可减少内源性β-内啡肽释放,可以拮抗内啡肽应激性的升高,从而①逆转β-内啡肽所介导的心肺脑功能抑制内脏神经放电,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升高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左室收缩力等,使血压回升[5];②其有促进自主呼吸的作用;③纳洛酮可抑制钙离子内流,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减轻再灌注损伤的程度,促进患者清醒,缩短了昏迷时间[6];④纳洛酮还可拮抗内啡肽,减轻脑水肿,并直接扩张血管,改善中枢神经组织血供,增加脑缺血区血流量,促进脑血管再生,防止缺血引起的梗死;⑤纳洛酮能促进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延长受损神经存活时间[7]。正是上述机制使患者得到益处。这些均已通过实验研究所证实。
本次关于急性酒精中毒治疗过程中应用纳洛酮的临床观察,收到很好的效果,可见到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过去笔者多采用洗胃及常规药(葡醛内酯、维生素B1、B6、维生素C以及高糖等)抢救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患者症状改善慢。近2年来,纳洛酮的应用大大缩短了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未发现毒副作用,减少了并发症,利于抢救,在医疗实践中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降低了死亡率,且价格适中。同时,基于纳洛酮的上述作用使它在脑梗死、心脑肺复苏以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中均有很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纳洛酮经静脉给药1~2 min产生效果,持续45~90 min,肌内及皮下注射15 min后起效,维持6~24 h,由于纳洛酮作用时间短,故强调持续给药,以防止呼吸抑制和循环抑制现象复发。
(致谢:本文曾得到了汾西县人民医院内科王爱琳副主任医师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刘桂花,阿拉塔.休克时血浆内啡肽和前列腺素的变化及纳洛酮抗休克作用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5):321.
[2]乌琳,张丽娥.脑梗塞患者血浆β-内啡肽及血MDH.SOD的变化[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2,21(3):231.
[3]宋扬,沈红.纳洛酮脑保护作用研究现状[J].脑血管疾病杂志,2002,2(2):95-97.
[4]秦桂玺.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3.
[5]杨建道,王少石.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脑梗塞的临床评价[J].临床急诊杂志,2002,3(5):208-209.
[6]王思鸿,王立.纳洛酮对多发性脑梗塞痴呆认知功能改变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11):681-682.
(收稿日期:2010-03-1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