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治疗初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78例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1171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初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的疗效。方法:将133例DN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给予尼莫地平片60 mg,每日3次,连用4周;对照组55例给予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粒,每日3次口服,1个疗程4周。比较分析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显效38例,有效3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2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初发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短期使用安全、方便。
[关键词] 初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尼莫地平;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c)-048-02
本科自2000年起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初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7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0月~2006年4月本科共收治初发DNP患者133例,均为首次以神经系统异常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其中,男69例,女64例;24例为胰岛素依赖性( Ⅰ型),109例为非胰岛素依赖性( Ⅱ型);年龄44~77岁,平均56.7岁;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时间1.0~1.5年。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并发症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全部患者诊断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1];有四肢末稍浅感觉异常和(或)感觉障碍,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1.3 治疗方法
均予饮食控制、药物降糖、调脂干预、补充B族维生素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尼莫地平片60 mg,每日3次口服,疗程4周。对照组: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粒,每日3次口服,1个疗程4周。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自觉四肢麻木感或针刺样疼痛基本消失,感觉障碍及肌腱反射明显改善或基本恢复。有效:自觉四肢麻木感或针刺样疼痛范围减小、程度减低,感觉障碍及肌腱反射改善。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或症状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3%,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发生轻度头昏1例,皮肤瘙痒2例,未作处理,2~3 d后自行消失;对照组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P)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47%~90%。临床上,初发DNP症状轻,进展隐匿,易被忽视。该病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但电生理检查往往呈对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的累及,临床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严重者可出现下肢关节痛及溃疡。痛呈刺痛、灼痛、钻凿痛,似乎在骨髓深部作痛,有时剧痛,痛呈昼轻夜重,有时有触觉过敏,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
目前DNP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胰岛素缺乏和高血糖是DNP发生的始动因素,由多元醇通路活性增高、神经缺血、神经营养因子缺失、自身免疫等共同参与形成周围神经病变[2]。有研究表明,神经的营养血管,特别是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壁内有脂肪和多糖类沉积,以致使血管管腔狭窄,同时血液黏滞度增高,神经滋养血管被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而堵塞,造成神经营养障碍和变性[3]。实验证明[4],尼莫地平可以通过拮抗钙离子而扩张周围血管,增加神经血流量,改善神经缺血缺氧,还可以通过特异性阻滞神经钙内流起到保护神经的作用。
观察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也略高于国内相关报道[5]。本组患者群为初发DNP,周围神经受损程度较轻,药物治疗后恢复较快,提示应早期发现DNP,早期用药,防止病情迁延加重。值得注意的是,病因治疗是DNP的治疗的关键所在,控制血糖是有效治疗DNP的前提。
本文结果表明,尼莫地平治疗初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较好效果,短期使用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对重型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的疗效以及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总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7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