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28例临床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796KB,1页)。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 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4年7月~2010年1月5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后发生心律失常(RA)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7例患者中有41例临床判定为血管再灌注,再灌注率为71.93%,其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28例(49.12%)。梗死范围多发生在心脏前壁,下壁发生相对较少。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要及时进行心电监护,注意心电图改变,发现心律失常进行及时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临床病死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2.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147-01
目前国内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多采用药物再灌注疗法,其次为非药物治疗,但在传统的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患者时有心律失常现象发生。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所发生的心律失常类型与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为本院2004年7月~2010年1月进行溶栓治疗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4年7月~2010年1月收治的AMI 患者57例中,男31例,女26例,平均年龄60.2岁,均符合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1-2]。既往病史中有糖尿病者24例,高血压者15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9例 ,吸烟者41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按AMI常规进行一般处理后,所有AMI患者均采用1996年的国内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1]中的溶栓方法及临床再通评价,同时监测心电图的变化和心肌酶学改变。
2 结果
本组57例患者中有41例临床判定为血管再灌注,再灌注率为71.93%,其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RA)28例(49.12%),28例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详见表1。
从表1中可见,RA梗死范围多发生在心脏前壁,而下壁发生相对较少。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斑块发生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和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所引起的,是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急重症,溶栓治疗是AMI再灌注治疗方法之一,可明显降低AMI病死率。
再灌注心律失常(RA)多指急性心肌梗死(AMI)经扩血管、溶栓等治疗后胸痛缓解,ST段迅速回落而骤然出现的、明显增多的、一过性的心律失常表现[3]。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损伤产生的氧自由基增多,心肌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钙环境紊乱导致心肌电不稳定增加所致,再灌注后损伤与氧自由基的暴发、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细胞内钾离子丢失后快速不均匀的恢复有关[4]。
从本组患者资料上可以看出RA均发生在开始溶栓后2 h内,且多发生于ST段下移,胸痛明显缓解后,持续 1~90 min。对于本组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首先需要观察患者有无血流动力学异常,自主型心律失常多动态观察,保证患者情绪稳定,对窦性心动过缓(SB)患者适当给予阿托品,而室性心律失常者可以采用药物复律和电除颤,28例患者经过对症处理,心律失常现象均得以有效纠正。笔者在对此类患者的诊治中,对再灌注患者溶栓前描记心电图改变,溶栓后6 h内每30分钟记录1次,对比心电图中ST段,Q-T间期改变,同时进行血心肌酶学观察。在本组28例RA患者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前都有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存在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诱发因素,因此加强患者并发症的治疗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对于大部分RA,患者都可以自行缓解,但对于需要药物与电除颤等干预治疗的患者,要及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心电图改变,积极有效地治疗可以较高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降低临床病死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96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