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对比
第1页 |
参见附件(1887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根除幽门螺杆菌和促进溃疡愈合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10 mg,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20 mg,1次/d,口服。两组在治疗期间均不加用其他药物,给药4周。结果:雷贝拉唑组缓解腹痛及反酸症状的疗效优于奥美拉唑组。结论: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确切。
[关键词] 雷贝拉唑;消化性溃疡;奥美拉唑
[中图分类号] R5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048-02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总称,有时简称为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亦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周围及含有异位胃黏膜的美克尔憩室。这些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更为多见,青壮年多发,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存在有关,雷贝拉唑对幽门螺杆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1]。本院近年来采用雷贝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4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胃溃疡28例,十二指肠溃疡74 例,复合性溃疡18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19~67岁,平均(43.0±4.4)岁,病程最长11年,最短半年。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溃疡大小、消化道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Rb)(商品名波利特,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10 mg,每日1次,口服,给药4周。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Om)(商品名洛赛克,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20 mg,每日1次,口服,给药4周。两组在治疗期间均不加用其他药物。治疗第7、28天进行复诊或电话随访,记录腹痛、反酸、上腹烧灼感等消化道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
1.3评分方法
根据患者用药7、28 d反酸和腹痛程度进行评价。评分标准:0分(无症状)、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用药前对两组患者腹痛、反酸程度进行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7天腹痛评分降低差值和反酸评分降低差值,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雷贝拉唑组缓解腹痛及反酸症状的疗效优于奥美拉唑组。第28天腹痛评分降低差值和反酸评分降低差值,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相近。见表1。
2.2 副反应
治疗组,服药后出现轻微腹胀1 例,对症处理后消失,未中断用药;出现轻微头昏1 例,能耐受,未中断用药;出现双下肢踝以下轻度水肿1 例,停药后症状消失。对照组,出现恶心2 例,停药后自行缓解。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原本消化食物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却消化了自身的胃壁和十二指肠壁,从而损伤黏膜组织,这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胃排空延缓、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
雷贝拉唑(rabeprazole sodium enteric-coated tablets),主要成分为雷贝拉唑钠,其化学名为2-{[4-(3-甲氧基丙氧基)-3-甲基吡啶-2-基]甲亚磺酰基}-1H-苯并咪唑钠,属于抑制分泌的药物,是苯并咪唑的替代品,无抗胆碱能及抗H2组胺特性,但可附着在胃壁细胞表面通过抑制H+-K+-ATP酶来抑制胃酸的分泌;此酶系统被看作是酸质子泵,故雷贝拉唑钠作为胃内的质子泵抑制剂阻滞胃酸的产生,该作用是呈剂量相关性的[2]。动物实验证实雷贝拉唑钠在用药后不久即可从血浆和胃黏膜中排出。相关研究证明该药是经胃后才开始在肠道内被吸收的,血药浓度峰值是在用药后3.5 h达到的。在10~40 mg剂量范围内,血药浓度峰值和曲线下面积与剂量呈线性关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8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