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药的不良反应
[摘要] 近年来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的报道屡见不鲜,而且中药不良反应日益增多,中药的安全性必须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些临床常用的中药均有不良反应的报道。各种媒体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不良反应;中药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074-01
人们用于防病治病、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调节生理功能、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药源之一是中药,但根据药性辨证施治、合理应用,会有利于人体疾病痊愈,如果用的不当,就会给人们带来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变态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的危害[1]。在用药物治疗疾病的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也随之发生。常言道是药三分毒,所以在应用中药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是决不可忽视的。
, 百拇医药
1 中药不良反应分类
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主要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被称为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中药的主要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变态反应及中毒反应,轻者给患者带来痛苦,重者会造成生命危险[2]。因此,必须加强用药安全教育与管理。从法规看,用量应在药典规定范围内,才称正常用量;否则,为不正常用量,不正常用量所致不良反应,显然不能称中药不良反应[3]。例如,不按中医药学用量使用人参导致出血等危害症状,是不能称为人参的不良反应,只能称作人参滥用综合征。当与用药目的相关而致人体的一时不适,也不能简单称作中药不良反应。有的甚至为巫医开脱,嫁祸于中药。还有民间草医使用偏方治疗时出现的种种不良症状,说成是中药不良反应,实际上等于对中药概念不清(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的传统药物统称)和对中医药学的否定,更是在借此蒙骗患者。也有少数人将黄连素和麻黄素使用时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归集到中药不良反应,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此二药为药典中的西药。有些中药制剂中使用的辅料如白酒、酒精、醋等使用不当,造成的变态反应等,实为辅料之不良反应,而非真正的中药不良反应。另有些像士的宁、川芎嗪、阿托品、毛果芸香碱、苦参素、黄连素、银杏叶内酯等中药的活性成分,因未确定其性味和功效表达,不能归为中药,因此由它们所致的不良反应就不能归为中药的不良反应。
, 百拇医药
2 中药不良反应因素
中药的品种错综复杂,同叫一个名字却是不同的药物,同一种药物却有着多种叫法,这就极易造成中药的滥用和混用,从而引起中药的不良反应。在使用中药时所选用的剂量不同,则产生的疗效就有很大的差异。有的药物长期服用就会产生依赖性。如牛黄解毒片是一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长期服用,致成瘾性[4]。中西药合用不当经常引起不良反应。据报道清开灵注射液与丁胺卡那霉素及维生素B6配伍产生沉淀,用后局部组织发炎引起过敏,严重时对患者心、肝、肾造成损害。对于过敏体质的人、免疫力低下的人、婴幼儿、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用药时一定要慎之又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药剂型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进。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重性的,中药剂型的改进一方面可提高疗效,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技术没有完全过关以及产后的研究工作滞后,使得临床上使用一些剂型时难免有毒副作用或变态反应发生[5]。近年来对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时的不良反应常有报道。其主要原因是中药注射剂中含有蛋白、淀粉、鞣质、色素、黏液、树脂、挥发油等成分,一旦入血,这些成分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当再次接触抗体即发生变态反应。
, 百拇医药
3 中药不良反应症状
中药不良反应所表现出的神经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口唇或肢体麻木,瞳孔缩小或扩大,严重者可见抽搐、昏迷等;循环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或升高、心电图改变;呼吸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消化系统的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肝功能损害等;泌尿系统的主要症状是排尿困难或尿道灼痛、尿毒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血液系统的主要症状是白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还可引起胃肠道、肾脏、肝脏等中毒反应,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中医药历史悠久,一般来说,中药药性比较平和,反应也较少,很久以来其不良反应被重视不够,甚至被错误地认为中药没有不良反应。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我国历史早有认识,明朝张景岳有“无药无毒”的说法,为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作为一名在基层药房工作十余年的中药师,笔者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应该引起医药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冯艳霜.187例中药致变态反应文献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2):83.
[2]刘金祥.牛黄解毒片成瘾一例[J].中国药学杂志,1991,11(11):516.
[3]高志瑞,韩冬.中药制剂注射剂的不良反应[J].中国新医药,2003,2(7):62-64.
[4]高建,张平.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医药研究,2000,16(5):120.
[5]卢国珍.口服藿香正气水致过敏休克一例[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5):566.
(收稿日期:2010-03-30), http://www.100md.com(庞 岩)
[关键词] 不良反应;中药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074-01
人们用于防病治病、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调节生理功能、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药源之一是中药,但根据药性辨证施治、合理应用,会有利于人体疾病痊愈,如果用的不当,就会给人们带来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变态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的危害[1]。在用药物治疗疾病的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也随之发生。常言道是药三分毒,所以在应用中药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是决不可忽视的。
, 百拇医药
1 中药不良反应分类
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主要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被称为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中药的主要不良反应常见的有变态反应及中毒反应,轻者给患者带来痛苦,重者会造成生命危险[2]。因此,必须加强用药安全教育与管理。从法规看,用量应在药典规定范围内,才称正常用量;否则,为不正常用量,不正常用量所致不良反应,显然不能称中药不良反应[3]。例如,不按中医药学用量使用人参导致出血等危害症状,是不能称为人参的不良反应,只能称作人参滥用综合征。当与用药目的相关而致人体的一时不适,也不能简单称作中药不良反应。有的甚至为巫医开脱,嫁祸于中药。还有民间草医使用偏方治疗时出现的种种不良症状,说成是中药不良反应,实际上等于对中药概念不清(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病治病的传统药物统称)和对中医药学的否定,更是在借此蒙骗患者。也有少数人将黄连素和麻黄素使用时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归集到中药不良反应,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此二药为药典中的西药。有些中药制剂中使用的辅料如白酒、酒精、醋等使用不当,造成的变态反应等,实为辅料之不良反应,而非真正的中药不良反应。另有些像士的宁、川芎嗪、阿托品、毛果芸香碱、苦参素、黄连素、银杏叶内酯等中药的活性成分,因未确定其性味和功效表达,不能归为中药,因此由它们所致的不良反应就不能归为中药的不良反应。
, 百拇医药
2 中药不良反应因素
中药的品种错综复杂,同叫一个名字却是不同的药物,同一种药物却有着多种叫法,这就极易造成中药的滥用和混用,从而引起中药的不良反应。在使用中药时所选用的剂量不同,则产生的疗效就有很大的差异。有的药物长期服用就会产生依赖性。如牛黄解毒片是一种临床常用的中成药,长期服用,致成瘾性[4]。中西药合用不当经常引起不良反应。据报道清开灵注射液与丁胺卡那霉素及维生素B6配伍产生沉淀,用后局部组织发炎引起过敏,严重时对患者心、肝、肾造成损害。对于过敏体质的人、免疫力低下的人、婴幼儿、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用药时一定要慎之又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药剂型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进。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重性的,中药剂型的改进一方面可提高疗效,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技术没有完全过关以及产后的研究工作滞后,使得临床上使用一些剂型时难免有毒副作用或变态反应发生[5]。近年来对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时的不良反应常有报道。其主要原因是中药注射剂中含有蛋白、淀粉、鞣质、色素、黏液、树脂、挥发油等成分,一旦入血,这些成分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当再次接触抗体即发生变态反应。
, 百拇医药
3 中药不良反应症状
中药不良反应所表现出的神经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口唇或肢体麻木,瞳孔缩小或扩大,严重者可见抽搐、昏迷等;循环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或升高、心电图改变;呼吸系统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消化系统的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肝功能损害等;泌尿系统的主要症状是排尿困难或尿道灼痛、尿毒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血液系统的主要症状是白细胞减少、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还可引起胃肠道、肾脏、肝脏等中毒反应,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中医药历史悠久,一般来说,中药药性比较平和,反应也较少,很久以来其不良反应被重视不够,甚至被错误地认为中药没有不良反应。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我国历史早有认识,明朝张景岳有“无药无毒”的说法,为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作为一名在基层药房工作十余年的中药师,笔者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应该引起医药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冯艳霜.187例中药致变态反应文献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2):83.
[2]刘金祥.牛黄解毒片成瘾一例[J].中国药学杂志,1991,11(11):516.
[3]高志瑞,韩冬.中药制剂注射剂的不良反应[J].中国新医药,2003,2(7):62-64.
[4]高建,张平.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医药研究,2000,16(5):120.
[5]卢国珍.口服藿香正气水致过敏休克一例[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5):566.
(收稿日期:2010-03-30), http://www.100md.com(庞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