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1489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脑保护治疗、降脂等治疗,运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必要时脱水降颅压和一般的调控血压、控制血糖和吞咽困难、肺炎、水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及心脏损伤等的处理等),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静滴,观察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P<0.01),明显降低hs-CRP水平(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其机制可能还与降低CRP有关。
[关键词] 依达拉奉注射液;脑梗死;进展性
[中图分类号] R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048-02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三高)的特点[1]。进展性卒中是指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微,但呈渐进性加重,在48 h内仍不断进展,直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预后差。笔者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32例,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8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3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50~75岁,平均(62.36±6.7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21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7例。对照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52~76岁,平均(63.25±6.41)岁;既往有高血压病20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呕吐;③发病较缓慢,多逐渐发展,或呈阶段性进行;④一般发病1~2 d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⑥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
1.2.2 进展性卒中诊断标准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轻微,但呈渐进性加重,在48 h内仍不断进展,直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2]。
1.3 纳入标准
符合进展性卒中的诊断标准,前循环病程6~24 h,后循环病变放宽至12~24 h,排除溶栓和神经介入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分且≤36分者。
1.4 排除脱落标准
①合并严重心律紊乱,心肌梗死急性期、严重电解质紊乱等;②出血性脑梗死;③脑梗死有明显出血倾向;④有严重肺、肝、肾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者;⑤在试验期间死亡者;⑥有严重血液系统疾病;⑦对药物特别是对依达拉奉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钠和西医常规治疗脑梗死药物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脑保护治疗、降脂等治疗,运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必要时脱水降颅压和一般的调控血压、控制血糖和吞咽困难、肺炎、水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及心脏损伤等的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化学名: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商品名:必存;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280;20 ml∶30 mg)30 mg加入适量(100 ml/250 ml)0.9%氯化钠溶液中稀释后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每日2次,连用12 d。尽可能在发病后24 h内开始治疗。
1.6 观测指标
患者于入院治疗前及治疗12 d后分别行以下检查:
1.6.1 中风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的变化[3]。
1.6.2 中风病日常生活活动评价按照Barthel方案,以Barthel指数(BL)计分法评价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DAL)积分的变化。
1.6.3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放射免疫比浊法检测。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内自身对比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对比用成组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
经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分析
经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
经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hs-CRP水平,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用药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脑梗死的治疗,目前公认在药物治疗方面溶栓是最有效的,但因时间窗要求过高,许多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识及基层医院的条件限制等诸多原因致使患者在首诊时很难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脑缺血超过6 h后,在不可逆的缺血中心部位周围存在半暗带区。脑组织急性缺血时会产生大量自由基,自由基通过攻击不饱和双键的生物膜结构,使细胞坏死增加,同时可产生“瀑布式”自由基连锁反应,造成更加广泛且严重的生物膜脂质过氧化,使膜结构遭到破坏,通透性增加,膜功能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神经细胞、脂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凋亡,引起临床症状加重。因此,使用有抗氧化剂和兴奋性氨基酸作用的神经保护药物能阻止组织损伤扩散,从而阻止病情进展,提高患者存活率。N-乙酰门冬氨酸(NAA)是特异性地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脑梗死发病初期含量急剧减少。依达拉奉的化学成分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是一种小分子量的、强效的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其血脑屏障穿透率约为60%,静脉给药后可以清除大脑内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4]。
研究证实,急性脑梗死时以CRP为代表的炎性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Di Napoli等[5]发现 CRP水平升高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更易发生死亡或新发血管事件。Olah等[6]报道,C反应蛋白活性与进展性卒中的进展相关,CRP值升高的患者比正常值者进展性卒中发生率更高。林晓东等[7]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进行分析发现,血清CRP含量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即脑梗死越严重的,其血清CRP含量越高。说明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临床预后越差。临床统计进展性卒中CRP值明显高于正常值,与文献报道相一致。经依达拉奉等治疗后,笔者发现其值明显下降至大致正常范围,并且能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体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8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