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罐药结合治疗带状疱疹25例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针罐药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采用针罐药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特点分析其疗效。结果:采用针罐药结合治疗带状疱疹25例,其中痊愈20例,占80%,显效5例,占20%,总有效率达100%。结论:带状疱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欠佳,采用针刺、拔罐加外敷中药,同时急性期静脉滴注抗病毒,抗炎药物可大大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针刺;拔罐;外敷中药;带状疱疹
[中图分类号] R75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086-01
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该病毒具有亲神经特性,初次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当宿主免疫功能减退时,病毒活跃而引起发病。常见损害为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成群丘疹及水疱,损害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呈带状排列,可有发热,患部附近淋巴结肿大[1-3]。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疼痛可呈烧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病程2~4周,愈后一般不复发。老年体弱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皮损可出现血疱、大疱,甚至坏死,并可泛发,皮疹消退后常遗留神经痛。因其多发生在胸、腰部,水疱群集如蛇缠身,故有“缠腰龙”,“蛇丹”、“缠腰疮”、“蛇串疮”等多种名称[4-5]。其多发生于春秋两季。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加罐配合中药六神丸外用治疗此病,疗程短,见效快,兹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5例患者中,女性16例,男性9例,年龄最大者62岁,最小18岁。病程最长40 d,最短6 d。
1.2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太冲及相应背部的背俞穴交替使用。以上穴位均采用泻法,留针3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
常规皮肤消毒后,用梅花针沿膀胱经在背部分布区由上而下叩刺,待背部皮肤潮红且出血点隐现时,将火罐抜于患部,至少有少量暗红色血液渗出为宜,隔日1次。
取六神丸一小瓶倒出置于干净容器内,倒入适量白酒使之溶化调成糊状,均匀涂抹在疱疹外壁,待下一次拔罐前用0.9%NaCl溶液洗净即可。
急性期嘱患者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注射液等1周,局部有感染迹象者加用抗生素(使用不超过1周),口服营养神经药如弥可保等。
1.3疗效标准
痊愈:水疱全部消退,疼痛消失,一切恢复如常;显效:水疱大部分消退,仍有轻微疼痛。
2结果
25例患者中痊愈20例,占80%,显效5例,占20%,总有效率达100%。
3典型病例
患者,女,34岁,工人,于2007年9月23日就诊。该患正值经期,因家务之事与人争执。后自觉轻度发热、困倦。3 d后腰部皮肤发红,后簇集大小不等的丘疹、水疱,患者不慎擦破后面积增大,水疱增多,呈带状分布于腰部,疼痛难忍,遂求治于我科。经查:右侧腰部皮肤潮红,簇集水疱呈带状分布,周围及间隔皮肤正常。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数。自诉疼痛剧烈,呈痛苦面容。遂用上述方法治疗,5次后皮疹基本消退,伴有轻微疼痛。效不更方,继上法治疗5次皮疹全消,一切恢复如常。
4讨论
本病究其病因,多由肝火妄动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火,或因脾经湿热复感外邪,引动热毒火邪随经外溢而成。临床治疗宜宣表利湿、清热平肝、解毒泻火为主[6]。取合谷为阳明经“原穴”曲池为其“合穴”,泻此二穴可清阳明经之邪热;肺主皮毛,又与大肠相表里,所以二穴又兼疏通肺气,令肺气清肃,邪热自解;又三阴交为三阴之会,有清热、健脾、利湿之功;血海可清血分之热;太冲为肝经“原穴”有疏肝和胃之功。在此基础上,梅花针叩打后火罐抜出瘀血旨在疏通局部的经气,多法合用,共达宣表、泄热、健脾利湿、清肝泻火之功。再用六神丸调糊外敷以缓解局部疼痛,促进疱疹尽快干燥结痂。急性期的抗病毒治疗亦为关键,它可大大减少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如此标本兼顾,表里同治,故在临床中常可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1.
[3]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诊疗常规[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
[4]富梅华,金秀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25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5,24(3):16-17.
[5]陈林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5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4):407-408.
[6]魏静.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12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3):35-37.
(收稿日期:2010-04-13), 百拇医药(杨喜艳)
[关键词]针刺;拔罐;外敷中药;带状疱疹
[中图分类号] R75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086-01
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该病毒具有亲神经特性,初次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当宿主免疫功能减退时,病毒活跃而引起发病。常见损害为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成群丘疹及水疱,损害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呈带状排列,可有发热,患部附近淋巴结肿大[1-3]。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疼痛可呈烧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病程2~4周,愈后一般不复发。老年体弱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皮损可出现血疱、大疱,甚至坏死,并可泛发,皮疹消退后常遗留神经痛。因其多发生在胸、腰部,水疱群集如蛇缠身,故有“缠腰龙”,“蛇丹”、“缠腰疮”、“蛇串疮”等多种名称[4-5]。其多发生于春秋两季。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加罐配合中药六神丸外用治疗此病,疗程短,见效快,兹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5例患者中,女性16例,男性9例,年龄最大者62岁,最小18岁。病程最长40 d,最短6 d。
1.2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太冲及相应背部的背俞穴交替使用。以上穴位均采用泻法,留针3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
常规皮肤消毒后,用梅花针沿膀胱经在背部分布区由上而下叩刺,待背部皮肤潮红且出血点隐现时,将火罐抜于患部,至少有少量暗红色血液渗出为宜,隔日1次。
取六神丸一小瓶倒出置于干净容器内,倒入适量白酒使之溶化调成糊状,均匀涂抹在疱疹外壁,待下一次拔罐前用0.9%NaCl溶液洗净即可。
急性期嘱患者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注射液等1周,局部有感染迹象者加用抗生素(使用不超过1周),口服营养神经药如弥可保等。
1.3疗效标准
痊愈:水疱全部消退,疼痛消失,一切恢复如常;显效:水疱大部分消退,仍有轻微疼痛。
2结果
25例患者中痊愈20例,占80%,显效5例,占20%,总有效率达100%。
3典型病例
患者,女,34岁,工人,于2007年9月23日就诊。该患正值经期,因家务之事与人争执。后自觉轻度发热、困倦。3 d后腰部皮肤发红,后簇集大小不等的丘疹、水疱,患者不慎擦破后面积增大,水疱增多,呈带状分布于腰部,疼痛难忍,遂求治于我科。经查:右侧腰部皮肤潮红,簇集水疱呈带状分布,周围及间隔皮肤正常。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数。自诉疼痛剧烈,呈痛苦面容。遂用上述方法治疗,5次后皮疹基本消退,伴有轻微疼痛。效不更方,继上法治疗5次皮疹全消,一切恢复如常。
4讨论
本病究其病因,多由肝火妄动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火,或因脾经湿热复感外邪,引动热毒火邪随经外溢而成。临床治疗宜宣表利湿、清热平肝、解毒泻火为主[6]。取合谷为阳明经“原穴”曲池为其“合穴”,泻此二穴可清阳明经之邪热;肺主皮毛,又与大肠相表里,所以二穴又兼疏通肺气,令肺气清肃,邪热自解;又三阴交为三阴之会,有清热、健脾、利湿之功;血海可清血分之热;太冲为肝经“原穴”有疏肝和胃之功。在此基础上,梅花针叩打后火罐抜出瘀血旨在疏通局部的经气,多法合用,共达宣表、泄热、健脾利湿、清肝泻火之功。再用六神丸调糊外敷以缓解局部疼痛,促进疱疹尽快干燥结痂。急性期的抗病毒治疗亦为关键,它可大大减少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如此标本兼顾,表里同治,故在临床中常可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炳南.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1.
[3]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诊疗常规[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
[4]富梅华,金秀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25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5,24(3):16-17.
[5]陈林峰.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5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4):407-408.
[6]魏静.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12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3):35-37.
(收稿日期:2010-04-13), 百拇医药(杨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