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026445
阿卡波糖与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628KB,1页)。

     [摘要] 目的:观察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门诊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诊疗的先后顺序,对40例奇数患者使用阿卡波糖治疗,40例偶数患者使用罗格列酮治疗。分别于治疗0、12、24周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机制和控制血糖的方法不同,但疗效基本相同,对2型糖尿病均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 阿卡波糖;罗格列酮;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97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074-01

    阿卡波糖片是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AGI其降糖作用的机制是抑制小肠壁细胞和寡糖竞争,而与α-葡萄糖苷酶可逆性地结合,抑制酶的活性,可有效地延迟糖类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为2型糖a尿病的一线药物。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1]。笔者通过本组80例患者的临床运用以验证阿卡波糖的临床价值,并与使用罗格列酮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用药选择奠定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均为本院2007年1月~2009年2月门诊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疾病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确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除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胃肠功能紊乱、孕妇、哺乳期妇女及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70岁以上的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36~65岁,平均42.45岁;患者的病程多大于2年以上;伴随基础疾病分别为:高血压28例,高血脂31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4例,冠心病9例。

    1.2 分组方法

    随机抽取门诊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诊疗的先后顺序编号,对40例奇数患者使用阿卡波糖治疗,40例偶数患者使用罗格列酮治疗。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值,以便于与治疗后结果比较。阿卡波糖组:给予100 mg/次,3次/d,于进食第一口食物时服用。罗格列酮组:每日早餐前服4 mg罗格列酮。

    1.4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降糖药物疗效判断标准[2-3]。显效:FBG、2hPBG分别降至7.1、8.3 mmol/L或下降30%以上,HbA1c值下降大于2%以上,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FBG、2hPBG分别降至7.2~8.3 mmol/L和8.4~10.4 mmol/L或下降10%~29%,HbA1c值下降大于1%~2%,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FBG、2hPBG无变化或下降小于10%,HbA1c值下降小于0.5%以上或无变化,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

    1.5 统计学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均以x±s表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罗格列酮属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是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效地控制血糖,是胰岛素增敏剂[4]。研究显示,与胰岛素联合使用能长期良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为治疗糖尿病的“被动防御”药物。而阿卡波糖则属于治疗糖尿病“主动出击”的药物,从源头上控制糖类的吸收,达到有效控制血糖升高的目的。上述结果表明阿卡波糖与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尽管其原理不相同,但其治疗的效果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28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