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026401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417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其睡眠质量。方法:对本院收住的172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并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睡眠状况。结果: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疾病因素是影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睡眠的主要因素,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睡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

    [关键词] 老年;心血管疾病;失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55-02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时可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使心脑血流量增加,导致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心内科老年患者身上表现尤其突出,其发生率为64%[1]。为此,本文通过对本院172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本院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睡眠状况,分析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住本院符合失眠诊断标准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172例,其中,男108例,女64例,年龄60~85岁,平均(68.2±3.8)岁。其中,冠心病79例,高血压68例,风湿性心脏病19例,病毒性心肌炎6例,上述患者居住病房环境、温湿度及光线等条件无明显差异。失眠诊断标准和分类[2],①入睡困难:从想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时间超过1 h。②睡眠不稳:有轻微的声响便醒,每夜达2次以上。③早醒:早晨觉醒时间比以往正常时间提前2 h以上,醒后即不能再度入睡。④睡眠不足:一夜合计睡眠时间少于5 h。每次按0~3分计算,每周无发生上述情况计0分,1次/周计1分,2次/周计2分,≥3次/周计3分,总分为15分,0~3分为优,4~7分为良,8~11分为一般,12~15分为差,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2方法

    在参照国内有关文献[3]基础上自行设计睡眠情况问卷调查表,本表包括两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项目。②入院前后睡眠状况及入院后失眠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每个患者共接受两次问卷调查,第1次在患者入院后3~4 d内进行,第2次在住院后第10~12天进行。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建立资料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睡眠的相关因素

    其主要因素为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疾病因素,见表1。

    表1中所示为患者主诉的主要原因,多数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因素。

    2.2老年心血管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睡眠状况

    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睡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χ2=38.59,P<0.05,见表2。

    3讨论

    良好的睡眠对机体具有解除疲劳和恢复体力的作用,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还能有效地预防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猝死等事件的发生。但失眠容易诱发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同时机体还可通过应激反应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从表1结果可见,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疾病因素均对睡眠的影响尤为明显。针对上述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睡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3.1环境因素与失眠的关系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入睡潜伏期长,深睡眠时间减少,浅睡眠时间增加,且浅睡眠听觉阈值较低,对各类刺激较为敏感,对环境要求较高。当患者住院后,首先是同房间其他患者的鼾声、咳嗽、走动及呻吟等外在影响因素最大,其次是病房内监护仪的报警声、机械声及医护人员的操作声、说话声等噪声。以上这些都给患者带来持续的不良刺激,影响其正常睡眠规律,使其睡眠质量进一步下降,易导致失眠的发生。

    护理干预措施:①营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对危重患者及打鼾者,应尽量安排住单间,避免影响其他患者。②保持室内温度18~22℃,湿度50%~60%,并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同时提供高度柔软舒适的枕头,在睡眠时间时关掉房顶刺眼的大灯,使用柔和的地脚灯。③减少各种噪声,如医护人员要做到说话、走路、操作、关门等四轻,并调节监护仪报警声、机械声为低档次或消除报警。

    3.2心理因素与失眠的关系

    心血管疾病多为慢性病,长期病痛的折磨使患者表现为焦虑、恐惧。患者入院后心情非常复杂,对医院各项检查心存顾虑,对医药费用担忧使其情绪不稳定。此时患者如不能得到较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易引起患者焦虑情绪,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头痛及易醒等不适症状,导致失眠并加重病情,这些往往在入院后第1周内表现尤为明显。

    护理干预措施:①护士应更多地关心、体贴患者,多与其交谈,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尽力去改变患者的心态,使患者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失眠。②有针对性地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同时介绍成功的实例,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积极调动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提供情感支持。对经济负担重者,应采取亲情服务,处处为患者着想,对每日的费用清单及时发放、解释到位,并及时做好患者医保报销工作,消除其焦虑情绪,有利于改善其睡眠质量。

    3.3疾病因素与失眠的关系

    心血管疾病易反复发作,如冠心病发作引起胸痛、胸闷,高血压常引起头昏、头痛,左心衰时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等均造成患者身体不适,进而影响其睡眠质量。其原因是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患者往往因胸闷、憋气而惊醒,导致睡眠不稳。同时患者夜间平卧后皮下水肿组织液的重吸收入血,膈肌上抬,使患者回心血容量增加和胸腔容积变小,容易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睡眠质量。

    护理干预措施:①每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有关心血管疾病的知识及其危险因素,让患者更多地了解自身疾病。②耐心地听取患者的主诉及家属有关叙述,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评估引起患者不舒适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③认真观察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通知并配合医生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为患者减轻或解除躯体上的不适。如减少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生的频率,可采取头高位睡眠,以减轻肺部淤血症状,同时注意持续吸氧及严格限制饮水量等。

    3.4其他因素与失眠的关系

    其他因素主要为不良生活习惯、药物因素及夜尿次数多等。一部分患者吃晚餐过晚过饱、睡前饮用浓茶等不良生活习惯。还有部分患者入院前长期服用地西泮,且剂量越来越大,可能已打乱正常睡眠规律。同时大多数老年男性患者患有前列腺增生肥大,导致夜尿次数增多。上述因素均使患者睡眠质量明显下降,引起失眠。

    护理干预措施:①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睡前兴奋,如晚餐不宜过饱,饭后不宜过多饮水,以免晚间多次排尿影响睡眠。②对的确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护士应把握用药的时间和剂量,应尽量避免在晚间服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1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