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疼痛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感觉体验,疼痛的折磨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据了解,有的疼痛感觉是疾病的征兆,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有的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病症,需要对症治疗。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疼痛逐渐引起医学界关注和疼痛患者的重视,人们开始重视“远离疼痛”的话题。国际上的疼痛学科兴起于20年前,我国于近10年开始重视疼痛学科的发展,并于近10年来有了快速的发展。10月11日“世界疼痛日”宣传活动刚刚结束,第十四届世界临床疼痛大会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聚集了各地疼痛学科的精英。笔者在会上约访到天津疼痛专家郑宝森教授,从他那里了解到该院疼痛学科的发展历程。
初建疼痛门诊
在休息室安静的角落,郑宝森教授就该院疼痛学科的成立、发展对记者娓娓道来。1973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以下简称“二院”)成立,当时称为天津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二院的主体医疗队伍,分别是来自天津医学院总医院的一部分专家任科主任,总医院和天津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从626医疗队返回天津的专家任医院骨干,天津医学院的部分应届毕业生担任住院医生。当时二院的麻醉人员属于大外科,大外科下分为外科一、二、三组。外科一组包含普外科和骨科,外科二组是泌尿外科,三组由手术室和麻醉医生组成,称为“手麻组”。二院初期的麻醉组负责人是时任外科一组主任的李庆瑞教授的爱人陈淑珍医生,这二人是从总医院派到626宁夏医疗队的,当时李庆瑞做手术,陈淑珍做麻醉,由于技术精湛,配合默契,当地人称他们为“夫妻店”夫妇。二院创建初期,二人调回天津,陈淑珍率领从总院来的2名医生加上2名年轻医生成立麻醉组,负责全院的麻醉工作。“那时的麻醉方法主要是硬膜外麻醉、腰麻、全麻和针刺麻醉(仅做甲状腺手术)。全麻是气管插管后乙醚半开放加上普鲁卡因静脉点滴,麻醉医生一天工作下来自个儿也吸了不少乙醚,总觉得晕晕乎乎的。”郑宝森笑着说。
, http://www.100md.com
后来到麻醉科主持工作的是邓廼封教授,他是1978年由白求恩医科大学三院(现在的吉林大学三院)调到二院。当时的白求恩医科大学三院属于外科医院,在麻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邓廼封教授的到来,让二院的麻醉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79年医院组建麻醉科,邓廼封教授成为医院麻醉科的第一届科主任。1981年春节后的一个下午,邓廼封主任读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一篇介绍国外麻醉科开展重症监护室和疼痛门诊的文章,受到启发,便召集我们讨论:“如果有机会,我们麻醉科是建立重症监护室,还是建立疼痛门诊?”大家认为,建立重症监护室需要医院提供房间和投资,显然当时医院很难办到,而建立门诊投入小,设备要求简单,比较容易实现。于是邓廼封主任便向当时的业务院长方哲请示建立疼痛门诊。医院批准暂借用神经外科诊室,每周开诊2个下午。当时的疼痛治疗范围有腱鞘炎、坐骨神经痛、腰腿痛、网球肘疼痛和足跟痛等,治疗方法仅限于局部注射和硬膜外阻滞,所用的药物主要是利多卡因和泼尼松龙注射液。疼痛门诊成立后很受患者欢迎,就诊人数一天天增加,后来每周2个下午的出诊时间已不能满足患者要求,邓廼封主任就把部分门诊治疗安排在门诊手术室,暂缓困境。
, 百拇医药
疼痛门诊开诊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邓廼封主任写了一篇题为《麻醉科如何开展疼痛门诊》的文章,发表在《天津医学院学报》上,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编辑部收到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要求阅读这篇文章。“邓主任交待我去处理这件事情,我复印了多份文章,分别寄给来信索要此文的全国各地的麻醉医生。这件事说明了当时麻醉医生对疼痛治疗还是很感兴趣的,也说明了我国疼痛治疗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往事的回忆像是流淌的小河,偶尔会激荡起微小的浪花,介绍到这里,郑宝森的情绪有点儿激动。
平静下来,郑宝森教授继续说道:“1982年邓主任带我做了一项‘硬膜外小剂量吗啡样物质做术后镇痛’的研究,发表在天津医学院建院30周年的校庆专辑上,提出了小剂量吗啡硬膜外术后镇痛较同等剂量杜冷丁和芬太尼镇痛时间更长。这篇文章开启了我一生做疼痛治疗的兴趣。后来卫生部在全国推广联合办医,我们积极联系当时的河东区大直沽卫生院,经医院批准我们在那里开设了社区疼痛门诊,每周2个下午由刚随医疗队回国的王永安老师带领我和邢金德医生去出疼痛门诊。由于在基层医院设立的门诊治疗费用低,就诊方便,当时就诊的患者非常多,平均一个下午要治疗30至40名疼痛患者,我们从下午两点要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才能治疗完毕。这样的日子我们持续了八年。”
, 百拇医药
建立疼痛专科病房
1989年,二院疼痛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天津市卫生局批准在该院附近建立一所天津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专科医院,在专科医院建立疼痛专科病房,科里安排人员轮流到专科医院出诊。当时的专科医院主要收治腰腿痛和晚期癌性疼痛患者,治疗技术是硬膜外留置导管术后镇痛。对腰腿痛和癌痛患者每天经硬膜外导管注射3次低浓度局麻药复合小剂量吗啡(2 mg),每周注射1次小剂量皮质激素,大部分患者反映治疗效果很好。当时由于有部分患者需要住院治疗较长时间,仅有的几间疼痛病房经常出现“爆满”现象,供不应求。
了解到这种情况,医院立即发布通知,一定要满足疼痛患者的就医需求,并将疼痛病房扩大到40多张床位。“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工作热情。那时无论节假日,无论刮风下雨,我们每天上午第一件事就是骑自行车到专科医院疼痛病房看望我们的患者;夜里也经常会被值班医生叫去,对疼痛厉害的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当时的日子很辛苦,但是很充实,也为我今后在疼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郑教授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说,正是这样的经历塑造了疼痛学科医生坚忍不拔的品质,也正是这样的品质让他们在疼痛学科发展的曲折道路上无坚不摧,勇往直前。
, 百拇医药
郑宝森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天津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成功申报了“癌性疼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项目的天津市卫生局自然基金,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10多篇疼痛实验与治疗的文章,获得了一项天津市科技进步3等奖和数个科技成果奖。
回顾在疼痛科工作的十几年,郑宝森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鼓励,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
椎旁神经阻滞技术首次被用于
治疗根性神经痛
“1998年,我院疼痛学科的发展又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郑宝森教授继续介绍说,“1998年,我院疼痛治疗多采用硬膜外阻滞技术,这项技术操作难度系数大,并且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如低血压、呼吸抑制,增加了临床应用难度。为解决这项难题,我翻阅了大量书籍,最后发现了一套美国华盛顿大学医院John J. Bonica主编的《The Management of Pain》,当时拿到这套书时我简直是如获珍宝。我连夜细读并翻译了‘Paravenebral Block(椎旁阻滞)’这一部分内容,并经过邓教授细心审阅后发表出来,共有5篇,是椎旁阻滞的综述和临床应用的疼痛文章。椎旁神经阻滞技术被用于治疗根性神经痛首次在本院试用并逐渐开展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院疼痛学科的麻醉问题。”
, 百拇医药
根据麻醉学发展的需要,2000年,时任该院党委委员、麻醉科主任的临床专家薛玉良高瞻远瞩,向医院申请建立疼痛病房,顺利通过医院党委的批准。在原来的胸外科病房组建了天津市第一家拥有15个床位的规范化麻醉科疼痛病房,并开展了在影像引导下的胶原酶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旁介入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硬膜外注射小剂量吗啡治疗癌性疼痛等工作。郑宝森介绍说,2002年二院在国内率先开展阿霉素椎旁介入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2003年又首先开展经颈椎后外侧路胶原酶介入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004年在国内首先开展双引导法阿霉素经卵圆孔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2005年开展腹腔神经丛介入治疗内脏神经痛、椎间盘造影和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07年开展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08年开展等离子射频治疗颈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2009年开展盘外胶原酶复合盘内等离子射频治疗颈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疼痛治疗技术;2010年开展了三维引导疼痛介入治疗技术和经椎间孔置管治疗腰椎间盘手术后疼痛综合症的新技术等。“这些年我院的疼痛治疗水平几上台阶、每隔几年就会新增一项技术,现在我院的疼痛治疗效果和治疗的安全性逐年提高,每年都会有上千例疼痛患者来我院的疼痛门诊和病房就诊,也有很多患者从国外来我院治疗疼痛疾病。”郑宝森感慨地说。
, 百拇医药
据了解,从2005年起,该院疼痛科正式更名为“疼痛治疗中心”。多年来科室不断发展壮大,门诊除开设普通疼痛门诊外,还开设多学科三叉神经痛专家会诊治疗中心,对难治性三叉神经痛进行神经阻滞、超选择介入、手术撕脱、伽玛刀、开颅手术等不同技术的治疗。为满足疼痛介入治疗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医院又配备了层流净化介入治疗专用手术室和最新一代西门子Powermobil型等中心C臂机,以及射频、等离子和臭氧治疗仪等。2008年该院申请建立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疼痛研究室”,开展多模式疼痛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现在的疼痛门诊设有诊室4间和2间专用疼痛治疗室,疼痛病房增设病床到32张,定为二级临床科室。二院现在已经采用微创介入技术治疗间盘源性疼痛和各种难治性神经痛,同时还在开展各类神经性源性疼痛的门诊治疗,近些年来,在疼痛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硕果累累。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为第一个‘世界镇痛日’提出的口号是‘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随着人们对疼痛的认识逐渐深入,疼痛学科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深入,不久的将来它将有更加辉煌的发展。”郑宝森说道。
, http://www.100md.com
专家简介
郑宝森,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天津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疼痛学分会常委、中华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学组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国疼痛学杂志》和《实用疼痛学杂志》编委;主持天津医科大学《麻醉解剖学》和《疼痛诊疗学》教学15年,主持天津市科委、天津市教委、天津医大、天津市卫生局等课题6项。先后在《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国疼痛学杂志》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出版《神经阻滞技术彩色解剖学图解》、《神经阻滞学——100种神经阻滞术图解》、《慢性胸腰背疼痛治疗学》、《癌疼痛治疗手册》著作4部,参编《临床疼痛治疗技术》、《神经阻滞学》等著作12部。指导研究生21人,“阿霉素镇痛研究”和“椎间盘源性疼痛研究”为其主要研究方向。, http://www.100md.com
初建疼痛门诊
在休息室安静的角落,郑宝森教授就该院疼痛学科的成立、发展对记者娓娓道来。1973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以下简称“二院”)成立,当时称为天津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二院的主体医疗队伍,分别是来自天津医学院总医院的一部分专家任科主任,总医院和天津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从626医疗队返回天津的专家任医院骨干,天津医学院的部分应届毕业生担任住院医生。当时二院的麻醉人员属于大外科,大外科下分为外科一、二、三组。外科一组包含普外科和骨科,外科二组是泌尿外科,三组由手术室和麻醉医生组成,称为“手麻组”。二院初期的麻醉组负责人是时任外科一组主任的李庆瑞教授的爱人陈淑珍医生,这二人是从总医院派到626宁夏医疗队的,当时李庆瑞做手术,陈淑珍做麻醉,由于技术精湛,配合默契,当地人称他们为“夫妻店”夫妇。二院创建初期,二人调回天津,陈淑珍率领从总院来的2名医生加上2名年轻医生成立麻醉组,负责全院的麻醉工作。“那时的麻醉方法主要是硬膜外麻醉、腰麻、全麻和针刺麻醉(仅做甲状腺手术)。全麻是气管插管后乙醚半开放加上普鲁卡因静脉点滴,麻醉医生一天工作下来自个儿也吸了不少乙醚,总觉得晕晕乎乎的。”郑宝森笑着说。
, http://www.100md.com
后来到麻醉科主持工作的是邓廼封教授,他是1978年由白求恩医科大学三院(现在的吉林大学三院)调到二院。当时的白求恩医科大学三院属于外科医院,在麻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邓廼封教授的到来,让二院的麻醉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79年医院组建麻醉科,邓廼封教授成为医院麻醉科的第一届科主任。1981年春节后的一个下午,邓廼封主任读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一篇介绍国外麻醉科开展重症监护室和疼痛门诊的文章,受到启发,便召集我们讨论:“如果有机会,我们麻醉科是建立重症监护室,还是建立疼痛门诊?”大家认为,建立重症监护室需要医院提供房间和投资,显然当时医院很难办到,而建立门诊投入小,设备要求简单,比较容易实现。于是邓廼封主任便向当时的业务院长方哲请示建立疼痛门诊。医院批准暂借用神经外科诊室,每周开诊2个下午。当时的疼痛治疗范围有腱鞘炎、坐骨神经痛、腰腿痛、网球肘疼痛和足跟痛等,治疗方法仅限于局部注射和硬膜外阻滞,所用的药物主要是利多卡因和泼尼松龙注射液。疼痛门诊成立后很受患者欢迎,就诊人数一天天增加,后来每周2个下午的出诊时间已不能满足患者要求,邓廼封主任就把部分门诊治疗安排在门诊手术室,暂缓困境。
, 百拇医药
疼痛门诊开诊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邓廼封主任写了一篇题为《麻醉科如何开展疼痛门诊》的文章,发表在《天津医学院学报》上,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编辑部收到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要求阅读这篇文章。“邓主任交待我去处理这件事情,我复印了多份文章,分别寄给来信索要此文的全国各地的麻醉医生。这件事说明了当时麻醉医生对疼痛治疗还是很感兴趣的,也说明了我国疼痛治疗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往事的回忆像是流淌的小河,偶尔会激荡起微小的浪花,介绍到这里,郑宝森的情绪有点儿激动。
平静下来,郑宝森教授继续说道:“1982年邓主任带我做了一项‘硬膜外小剂量吗啡样物质做术后镇痛’的研究,发表在天津医学院建院30周年的校庆专辑上,提出了小剂量吗啡硬膜外术后镇痛较同等剂量杜冷丁和芬太尼镇痛时间更长。这篇文章开启了我一生做疼痛治疗的兴趣。后来卫生部在全国推广联合办医,我们积极联系当时的河东区大直沽卫生院,经医院批准我们在那里开设了社区疼痛门诊,每周2个下午由刚随医疗队回国的王永安老师带领我和邢金德医生去出疼痛门诊。由于在基层医院设立的门诊治疗费用低,就诊方便,当时就诊的患者非常多,平均一个下午要治疗30至40名疼痛患者,我们从下午两点要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才能治疗完毕。这样的日子我们持续了八年。”
, 百拇医药
建立疼痛专科病房
1989年,二院疼痛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天津市卫生局批准在该院附近建立一所天津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专科医院,在专科医院建立疼痛专科病房,科里安排人员轮流到专科医院出诊。当时的专科医院主要收治腰腿痛和晚期癌性疼痛患者,治疗技术是硬膜外留置导管术后镇痛。对腰腿痛和癌痛患者每天经硬膜外导管注射3次低浓度局麻药复合小剂量吗啡(2 mg),每周注射1次小剂量皮质激素,大部分患者反映治疗效果很好。当时由于有部分患者需要住院治疗较长时间,仅有的几间疼痛病房经常出现“爆满”现象,供不应求。
了解到这种情况,医院立即发布通知,一定要满足疼痛患者的就医需求,并将疼痛病房扩大到40多张床位。“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工作热情。那时无论节假日,无论刮风下雨,我们每天上午第一件事就是骑自行车到专科医院疼痛病房看望我们的患者;夜里也经常会被值班医生叫去,对疼痛厉害的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当时的日子很辛苦,但是很充实,也为我今后在疼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郑教授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说,正是这样的经历塑造了疼痛学科医生坚忍不拔的品质,也正是这样的品质让他们在疼痛学科发展的曲折道路上无坚不摧,勇往直前。
, 百拇医药
郑宝森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天津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成功申报了“癌性疼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项目的天津市卫生局自然基金,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10多篇疼痛实验与治疗的文章,获得了一项天津市科技进步3等奖和数个科技成果奖。
回顾在疼痛科工作的十几年,郑宝森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鼓励,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
椎旁神经阻滞技术首次被用于
治疗根性神经痛
“1998年,我院疼痛学科的发展又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郑宝森教授继续介绍说,“1998年,我院疼痛治疗多采用硬膜外阻滞技术,这项技术操作难度系数大,并且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如低血压、呼吸抑制,增加了临床应用难度。为解决这项难题,我翻阅了大量书籍,最后发现了一套美国华盛顿大学医院John J. Bonica主编的《The Management of Pain》,当时拿到这套书时我简直是如获珍宝。我连夜细读并翻译了‘Paravenebral Block(椎旁阻滞)’这一部分内容,并经过邓教授细心审阅后发表出来,共有5篇,是椎旁阻滞的综述和临床应用的疼痛文章。椎旁神经阻滞技术被用于治疗根性神经痛首次在本院试用并逐渐开展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院疼痛学科的麻醉问题。”
, 百拇医药
根据麻醉学发展的需要,2000年,时任该院党委委员、麻醉科主任的临床专家薛玉良高瞻远瞩,向医院申请建立疼痛病房,顺利通过医院党委的批准。在原来的胸外科病房组建了天津市第一家拥有15个床位的规范化麻醉科疼痛病房,并开展了在影像引导下的胶原酶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旁介入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硬膜外注射小剂量吗啡治疗癌性疼痛等工作。郑宝森介绍说,2002年二院在国内率先开展阿霉素椎旁介入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2003年又首先开展经颈椎后外侧路胶原酶介入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004年在国内首先开展双引导法阿霉素经卵圆孔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2005年开展腹腔神经丛介入治疗内脏神经痛、椎间盘造影和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07年开展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08年开展等离子射频治疗颈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2009年开展盘外胶原酶复合盘内等离子射频治疗颈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疼痛治疗技术;2010年开展了三维引导疼痛介入治疗技术和经椎间孔置管治疗腰椎间盘手术后疼痛综合症的新技术等。“这些年我院的疼痛治疗水平几上台阶、每隔几年就会新增一项技术,现在我院的疼痛治疗效果和治疗的安全性逐年提高,每年都会有上千例疼痛患者来我院的疼痛门诊和病房就诊,也有很多患者从国外来我院治疗疼痛疾病。”郑宝森感慨地说。
, 百拇医药
据了解,从2005年起,该院疼痛科正式更名为“疼痛治疗中心”。多年来科室不断发展壮大,门诊除开设普通疼痛门诊外,还开设多学科三叉神经痛专家会诊治疗中心,对难治性三叉神经痛进行神经阻滞、超选择介入、手术撕脱、伽玛刀、开颅手术等不同技术的治疗。为满足疼痛介入治疗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医院又配备了层流净化介入治疗专用手术室和最新一代西门子Powermobil型等中心C臂机,以及射频、等离子和臭氧治疗仪等。2008年该院申请建立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疼痛研究室”,开展多模式疼痛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现在的疼痛门诊设有诊室4间和2间专用疼痛治疗室,疼痛病房增设病床到32张,定为二级临床科室。二院现在已经采用微创介入技术治疗间盘源性疼痛和各种难治性神经痛,同时还在开展各类神经性源性疼痛的门诊治疗,近些年来,在疼痛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硕果累累。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为第一个‘世界镇痛日’提出的口号是‘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随着人们对疼痛的认识逐渐深入,疼痛学科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深入,不久的将来它将有更加辉煌的发展。”郑宝森说道。
, http://www.100md.com
专家简介
郑宝森,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天津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疼痛学分会常委、中华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学组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国疼痛学杂志》和《实用疼痛学杂志》编委;主持天津医科大学《麻醉解剖学》和《疼痛诊疗学》教学15年,主持天津市科委、天津市教委、天津医大、天津市卫生局等课题6项。先后在《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国疼痛学杂志》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出版《神经阻滞技术彩色解剖学图解》、《神经阻滞学——100种神经阻滞术图解》、《慢性胸腰背疼痛治疗学》、《癌疼痛治疗手册》著作4部,参编《临床疼痛治疗技术》、《神经阻滞学》等著作12部。指导研究生21人,“阿霉素镇痛研究”和“椎间盘源性疼痛研究”为其主要研究方向。,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