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脱髓鞘,脑血管病,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方法,3统计学处理,2结果,3讨论
吕 鸥,周凤刚,王丽华,王 爽,杨咏梅,岳卫东,闫晓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神经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由加拿大神经病学专家Hachinski VC等[1]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临床综合征,用以描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斑点状改变。随着CD和MRI等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LA的诊断率不断提高。对引起脑白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的研究,有利于干预危险因素。LA可出现在智能正常的老年人中,其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轻者临床上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一般可有认知功能障碍和下肢功能障碍,常可伴发腔隙性脑梗死;重者可有认知功能损害[2]、步态及平衡能力损害、情绪改变和抑郁症[3]、尿失禁、日常生活能力下降[4]等,因而被认为可能是老年性血管性痴呆的早期信号[5]。近年来关于LA危险因素方面的问题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本研究对26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与脑白质疏松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6月因各种原因住院的老年患者266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并依据郭洪志[6]对LA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明确判断患者是否为脑白质疏松,其中,脑白质疏松症138例为LA组,男84例,女 54例,男:女=1.55:1,年龄 52~86 岁,平均(70.5±5.7)岁;非脑白质疏松症128例为非LA组,男 82例,女46例,男:女=1.78:1,年龄 50~84 岁,平均(62.1±5.4)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3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