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15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5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1538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的原因、诊断与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剖宫产术后1周B超发现子宫切口处低回声区或无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团状回声,提示子宫切口血肿。14例经抗感染、促宫缩、中药活血化瘀等治疗后痊愈,1例行子宫切除。结论:剖宫产后子宫切口血肿首选保守疗法,在抗感染基础上应用缩宫素,活血化瘀类中药,并积极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促进切口愈合提高抗感染能力。在治疗基础上还要进行预防。
[关键词]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B超
[中图分类号] R719.8+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b)-181-02
剖宫产作为一种创伤性手术,在减少胎儿损伤及产妇分娩痛苦的同时, 其并发症的日益增多也给产妇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2007年5月~2010年6月,本院剖宫产术后并发子宫切口血肿患者共15例,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10年6月,本院剖宫产术后并发子宫切口血肿患者共15例,年龄20~40岁,孕32~42周,孕次2~4次。剖宫产指征:瘢痕子宫6例,胎膜早破2例,双胎3例,重度子痫前期2例,抬头下降停滞试产失败1例。患者术后体温均高于38℃,持续7 d以上9例,最高达39.3℃。血常规检查:Hb<90 g/L,8例,白细胞≥15.0×109/L,中性粒细胞≥0.80 5例;4例术后反复不规则阴道出血,2例出现尿血。15例均表现血性恶露时间延长。
1.2 治疗方法
1.2.1 诊断剖宫产术1周B超发现子宫切口处低回声区或无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团状回声,提示子宫切口血肿。
1.2.2 治疗方法与结局 诊断明确后15例均先予保守治疗,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基础上给予缩宫剂,中药外敷(芒硝250 g,大黄80 g)血肿部位,口服桂枝茯苓胶囊,贫血者加用硫酸亚铁片。
2 结果
14例保守治疗成功,时间8~70 d,平均20 d。1例因血肿并发感染发生晚期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术,切除子宫后3 d体温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子宫切口血肿发生的相关因素
①切口位置选择不当:本组病例中6例为瘢痕子宫,切口接近原瘢痕位置,切口上下缘厚薄差别较大(上厚下薄),对合不良,血供不足影响愈合并继发血肿。1例胎头下降停滞试产失败,患者子宫下段已拉长,手术时切口过低接近宫颈,此处主要为结缔组织,肌细胞只占10%,故切口不易愈合继发血肿。② 感染:2例胎膜早破者平日即患有阴道炎,产前反复阴道检查导致阴道致病菌上行感染。③胎儿因素:本组3例为双胎妊娠,子宫过度膨大,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全身营养不良而影响切口正常恢复。④血管[1]:子痫前期患者血管脆性大,子宫水肿,术中麻醉血压低,术后血压高而造成血肿的发生。⑤术前准不足:本组有2例未认真进行术前讨论, 对手术困难、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 选派了低年资住院医师或缺乏腹膜外剖宫产经验的低年资主治医师进行手术, 因而对术中遇到的特殊情况不能随机应变, 适度把握, 也是切口血肿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3.2 诊断
子宫切口血肿主要表现为剖宫产术后恶露时间延长,低热,恶露量增多等等。患者下腹疼痛、腰痛、阴道或肛门检查有包块,B超提示子宫切口处血肿。建议在剖宫产术后1周左右行B超检查了解情况。
3.3治疗
剖宫产后子宫切口血肿首选保守疗法,应在抗感染基础上应用缩宫素,活血化瘀类中药,并积极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促进切口愈合提高抗感染能力。本组14例经保守治疗后均获得成功。
3.4 预防
①子宫切口选择恰当,避免撕裂[2],可剪刀剪开切口,切口不易超过两侧圆韧带根部垂直线处,以免损伤子宫动脉分支,影响血供。②瘢痕子宫要避孕3年,以免短时间再次妊娠。③提高剖宫产手术质量及缝合技巧是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关键[3]。子宫切口肌层单层连续锁边缝合切口止血彻底,局部组织不增厚,缝合后的切口边缘对合整齐,且可减少组织局部的创伤及缝线对组织的刺激作用,有利于组织的血液循环,减少缝合层次,也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切口感染机会。④术后积极抗感染治疗[4],及时选用广谱抗生素以及抗厌氧菌药物。加强观察、早期诊断,对于出现术后持续发热,腹部胀痛或刺痛的患者,及时行B 超等检查确诊。⑤加强医生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 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请示上级医师, 并进行认真的术前讨论, 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对策, 防患于未然。⑥给予产妇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适量补充锌剂,及时纠正贫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3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