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在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护理的临床应用
第1页 |
参见附件(1630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在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护理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中医护理对60例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早期实施中医护理,配合有效的方法。结果:观察组治愈19例(63.3%),好转8例(26.7%),无效3例(10%),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愈6例(20%),好转9例(30%),无效15例(50%),总有效率为50%。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足患者应用中医护理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及预后水平,治愈后不易复发,远期疗效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结论: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护理早期应用中医护理疗效显著,既安全又有效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临床切实可行。
[关键词] 糖尿病足;中医护理;足部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c)-120-02
糖尿病足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足和腿部组织的一种病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导致感染、残废和截肢。糖尿病足的核心病因是气虚阳衰寒凝,气虚不能帅血,阳衰不能温煦,寒凝则血液瘀滞不行,久之则肢端坏死而成坏疽。糖尿病肢端坏疽属中医“消渴病”、“痹”、“脱疽”等范畴[1]。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消渴日久,气阴两虚,经脉瘀阻,血行不畅,肢端失养,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而成脉痹、脱疽。临床主要表现为足部麻木变凉,出现肿胀或紫色,感觉减退,疼痛、溃疡及坏疽,抗感染力下降,伤口愈合缓慢,甚至因无法愈合而截肢,糖尿病足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本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对糖尿病足患者足部实施中医护理[2],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糖尿病足中的作用,减轻患者病痛,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截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2009年6月,在本院内科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病诊断标准。年龄57~79岁,平均65.5岁;糖尿病病程2个月~13年,平均14.5年;糖尿病足病程1 d~2个月。采取随机分组原则,遵医嘱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治疗前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糖尿病足部病变分级和分期,按照文献对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病变进行分级分期[3],1级:有足部溃疡危险因素目前无溃疡;2级:表浅溃疡;3级:溃疡深至肌腱;4级:病变累及骨、关节。A期:无感染、无缺血;B期:感染;C期:缺血;D期:感染并缺血。
1.2.2 治疗:两组都遵循国际糖尿病足共识推荐原则进行,包括血糖、血压、血脂等综合治疗、下肢血管评估、感染的诊疗、减压、改善血运和局部清创等[4]。对存在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根据药敏实验结果使用抗生素,同时积极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下肢循环和甲钴胺注射液营养神经,局部病灶视情况给予换药、清创。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加强足部皮肤中医护理。无皮肤溃疡的护理:糖尿病足患者皮肤易发生感染,尽量保护其足部免受各种外界因素的伤害。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睡前用38℃左右温水浸泡双脚15~20 min,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擦干,仔细观察双足,对有足癣感染者,则用有抗真菌、护肤作用的一枝黄30 g、土大黄30 g、白及15 g、生甘草10 g,每日1剂渍洗;注意保暖,尤其是冬天,穿软而宽松的棉袜、棉鞋;对于足部皮肤易干燥者,可涂上一层薄的润滑油脂;避免脚边放置电暖器、热水袋等;禁用刺激性强的消毒液;指导家属学会正确修剪趾甲,不要把趾甲剪得过短,不要随意修剪脚上的鸡眼。对已有皮肤溃疡患者的护理:糖尿病足皮肤溃疡形成后,采用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之功效的中药洗剂(大黄、苦参、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各30 g加水4 000 ml煎30 min)浸泡患足,38 ℃左右,每次20~30 min,然后局部用红外线照射,距离为30~50 cm,每次15 min。对于溃疡较深,脓液及坏死组织较多的患者,行切开引流或清创,用分步蚕食法清除坏死组织,创面常规消毒后用0.9%NaCl溶液冲洗,然后用中药洗剂浸泡、红外线照射,再选用双黄连、赛胃安、维生素E等交替涂敷创面。对于恢复期创面,肉芽新鲜脓液较少时,泡足后,用中药生肌玉红膏外敷,以助生肌收口。
1.3 疗效标准
治愈:皮肤颜色温度正常,无麻木疼痛,触觉正常,开放性创面完全愈合;好转:患足皮肤感觉异常的范围较前缩小,坏疽局部分泌物较前减少,创面显著减少;无效:患足皮肤感觉异常的范围无改变或扩大,坏疽创面无缩小,分泌物无减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属中医的“脱疽”范畴,其病理特点是在消渴病阴虚基础上致使病体气虚、阳虚,合并感受外毒,在病变的过程中,由于阳虚而致血液运行不畅,瘀阻脉络,故阳虚血瘀的病变始终贯穿整个过程,这与现代医学微循环障碍一致。糖尿病足可以发生在糖尿病阴亏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俱虚各个阶段,血瘀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多样性的外来伤害在糖尿病足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5]。导致瘀血阻滞脉络,阳气不能达于四末以温煦肌肉、筋脉则发为糖尿病足。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升高的同时,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明显增加及微循环障碍,这与中医的瘀血阻络相吻合。瘀血阻络,阳气不能温养四末为标实;瘀血停滞又加重阴亏及气虚,此为本虚。标本虚实,相互转化,病情复杂,总体以虚为发病主因。本病足部疼痛,或间歇痛或夜间痛,系瘀血阻滞及阳气郁滞所致,不通则痛;气阴亏虚,筋脉肌肤失于濡养则肢体麻木,甚或间歇性跛行;瘀血阻滞,阳气不能通达肢端,则皮肤冷凉、苍白、紫暗。因此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以中药外治既可以缓解症状,又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加速疾病的缓解[6]。
依据糖尿病足的主要病变机制,在治法上以活血通络,益气养阴,通脉破瘀,佐以清热解毒。足浴方中: 大黄、苦参、伸筋草、透骨草、海桐皮清热解毒,化瘀止痛,燥湿解痉;川芎、红花、血竭、乳香、没药活血通络,祛瘀生新;当归滋阴养血;白芷消肿止痛;白及生肌敛疮。方中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形成,抑制细菌细胞的核酸、蛋白质合成,杀菌消炎,可改善局部微循环,排毒,收敛生肌,有效地解决了糖尿病足的微循环障碍,充分发挥了中医特色,为治疗糖尿病足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4 体会
在治疗糖尿病中运用常规降糖、抗感染、扩血管等内科治疗及在局部清创处理的基础上,应用中药足浴疗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疗效满意,是一种基本无医疗风险的治疗措施[7-8]。中药足浴,在热能作用下,药物透过皮肤和穴位直接吸收,活血通络,益气养阴,促进了血液循环,有效改善创面的微循环;清热解毒,促使坏死组织脱落,加快炎症吸收,促进肉芽组织和上皮组织生长,从而改变或减缓局部疾病状态,减少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糖尿病足向恶性发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3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