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076354
中药敷脐结合针刺疗法恢复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25日 肖典利
第1页

    参见附件(1993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敷脐结合针刺疗法恢复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09年2月~2010年2月期间106例腹部手术后进行胃肠功能恢复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药敷脐结合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结果:治疗组术后肠鸣音的恢复时间为(8.3±2.9) h,肛门排气时间为(30.4±10.9) h,与观察组[(15.5±4.3) h,(62.7±22.6) h]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t=2.987和2.824,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敷脐结合针刺疗法能促进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能显著提高患者恢复速度和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药敷脐;针刺疗法;胃肠功能;腹部术后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c)-094-02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一段时间内会存在胃肠功能紊乱,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腹胀、纳差及便秘等胃肠综合征,严重者还会因此影响腹部手术的效果[1]。因此,应有针对性的给予对症治疗[2]。为探讨中药敷脐结合针刺疗法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效果,笔者对本院106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106例腹部手术后进行胃肠功能恢复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3例,其中,男26例,女27例,年龄32~75岁,平均(53.5±18.8)岁,腹部手术类型包括胃十二指肠手术17例,阑尾切除术13例,小肠手术11例,结肠手术12例。对照组53例,其中,男25例,女28例,年龄30~73岁,平均(51.5±20.2)岁。胃十二指肠手术20例,阑尾切除术11例,小肠手术12例,结肠手术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术后给予常规止血、抗感染、止痛、支持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同时辅以中药敷脐。采取将苍术、肉桂、丁香、厚朴、莪术、枳实等中药研末,混于适量黄酒,术后1 h内敷于脐部神阙穴,12 h/次;针刺疗法参考《实验针灸学》进行穴位定位与针刺治疗,取足三针(双侧后三里,相当于“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太冲),以常规豪针刺法,留针15 min左右,留针期间以重刺激手法行针2~3次,12 h/次针刺治疗。两种方法结合治疗1~3 d为1个周期。

    对照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止血、抗感染、止痛、支持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结果见表1,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8.3±2.9) h,肛门排气时间为(30.4±10.9) h,与对照组相比,t=2.987和2.824,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腹部手术的麻醉方法、术后镇痛方法、手术造成的创伤及因术后疼痛、制动引起的活动减少等会导致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纳差、腹胀、嗳气、恶心、呕吐、便秘、肛门不排气等,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不适,严重者还会影响手术效果[3]。因此,胃肠功能恢复是腹部手术后特别是消化道手术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无法达到整体调节患者胃肠道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属中医学中的“痞证”,中医认为腹部手术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源于脾胃气机的升降转输失调,机体正常的气机运行在手术的刺激下发生紊乱,脏气疏泄运化失司,腑气壅塞不畅而发病[1]。同时,因手术使胃肠气血损失,造成肝气失于疏泄,脾胃失于运化而发病。因此,中医主张通过温经理气、祛瘀通络调节胃肠功能。脐位于神阙穴,乃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为肾间动气之所处,与胃、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作为人体生命之根的神阙穴是真气所系之处,属任脉,为冲、任、督三经经气会聚之处,兼有沟通表里、贯通上下的作用。中药敷脐是中医外治法之一,是糅合了中医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的精华,针对不同的病症,以药切粗末炒香,制成丸、散、膏、糊或丹,敷于脐上或脐中治疗中焦之症。

    为改善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除应用中药敷脐治疗外,还可采取针刺疗法。其原理是通过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及太冲3个穴位,达到疏肝健脾的目的。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两穴联用,脾胃表里相应,脏腑经气阴升阳降,主调后天之本,枢纽一身气机之升降。太冲为肝经原穴,肝胆表里相通,为少阳枢机,主疏泄肝经郁滞之气以调顺气机。三阴交又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的交会穴,与太冲联用,借肝气之升发清脾土,使土得木而达。针刺这3个穴位有助于促进胃肠收缩,提高胃肠收缩活力,加快胃肠道的输送,起到通阳理气、和胃降逆及通腑除痞的作用[4]。

    本组对采取中药敷脐结合针刺疗法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进行了研究。腹部手术造成了胃肠神经和组织较大的创伤,胃肠功能在术后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紊乱,炎症程度重,恢复往往较慢。运用中医经络学说,将苍术、肉桂、丁香、厚朴、莪术、枳实等中药研末敷于脐上,脐部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较薄,腹膜下有丰富的静脉网,通过肉桂、丁香的通经活络和促通透作用,中药成分能较快地渗入肌肤之中,直达经脉进入体内,融于津液之中,与之合二为一,同时取足三针实行针刺治疗[5-6]。结果表明治疗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8.3±2.9) h,肛门排气时间为(30.4±10.9) h,与对照组[(15.5±4.3) h,(62.7±22.6) h]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t=2.987和2.824,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敷脐结合针刺疗法能显著缩短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时间,从整体上调整排气、排便时间,在促进腹部术后胃肠蠕动和排空方面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静.中药敷脐治疗经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51例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09,35(18):89-90.

    [2]尹兆光,韩德昌,孙立芬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9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