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内固定方式疗效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2260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解剖型钢板组与动力髋螺钉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解剖型钢板组优良率为83.78%,动力髋螺钉组优良率为81.0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型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解剖型钢板组与动力髋螺钉组治疗效果无差异,但解剖型钢板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优于解剖型钢板组。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型钢板;动力髋螺钉;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81.8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5(c)-152-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渐呈现老龄化趋势,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1],本院于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4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4例,其中,男52例,女22例;年龄60~76岁,平均67岁;车祸伤31例,跌伤17例,坠落伤12例,钝器伤14例;左侧股骨粗隆间骨折28例,右侧31例,双侧者1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解剖型钢板组37例,动力髋螺钉组3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折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无慢性肺部疾病,无肝肾功能不全,无恶性肿瘤,无糖尿病。
1.2 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X光片检查明确骨折部位及类型,行心电图检查,血、尿常规检查,检测心、肝、肾功能,凝血功能。
1.3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取卧位,患肢制动并持续牵引,完善术前准备,于伤后7 d左右进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成功后仰卧于手术台,患侧以小枕垫高15°。
1.3.1 手术方法解剖型钢板组:于髋关节外侧选取切口,逐层切开,显露骨折断端,应用C型臂透视引导下,将患肢进行牵引复位。复位后,将3枚松质骨螺钉通过解剖型钢板拧入股骨头颈部,将螺钉以不同角度通过解剖型钢板其他孔固定粗隆间粉碎骨块。其他部位螺钉逐个拧入固定。
动力髋螺钉组:切口同解剖型钢板组,逐层切开,显露骨折断端,C型臂透视引导下,将患肢进行牵引复位。定位器定位后,将1枚克式针向股骨颈方向向大转子下方2~3 cm处打入,深达软骨下骨质。绞刀头钻入股骨颈并将股骨颈螺钉拧入,将解剖型钢板以正确位置安置后,将股骨干螺钉拧入。旋紧连接部的加压螺钉,使粉碎骨块尽量复位。
1.3.2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15°,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复查X光片后,患者愈合良好可弃拐,徒步行走。粉碎性骨折患者需适当推迟徒步行走时间。
1.4 疗效评定
术后患肢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2],90~100分评定为优; 80~89分评定为良;70~79分评定为可;<70分评定为差。优良率=优率+良率。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解剖型钢板组优良率为83.78%,动力髋螺钉组优良率为81.0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解剖型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解剖型钢板和动力髋螺钉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最主要的两种内固定手术[3]。解剖型钢板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对贫血、体质差、需尽快结束手术的患者可优先使用。动力髋螺钉虽然相对来说,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操作较复杂,但是其对患肢各关节的早期活动有利,可有效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4]。故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术式的选择,尽量做到发扬其优势,避免其劣势。
[参考文献]
[1]高恩建.20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6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