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0年新生儿科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2006KB,2页)。
[摘要] 目的:分析和探讨本院2010年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具体使用情况,强化新生儿合理用药意识。方法:统计分析2010年本院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具体使用数量及其价格,利用每日规定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值)对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实际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院2010年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共涉及6大类25个品种,其销售额从多到寡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新生儿科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排名前5位的是:头孢曲松钠针、盐酸头孢吡肟针、盐酸头孢甲肟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结论:综合来看,本院2010年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基本合理。
[关键词] 新生儿;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用药;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78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5(c)-137-02
抗菌药物的发明可以说是人类防治感染病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抗菌药物仍然是当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合理使用抗菌药能够有效防治感染,但是抗菌药物的滥用在当前有逐渐扩大之势,出现了药物耐药性、副作用等一系列的临床问题。尤其是在新生儿科,患儿的重要器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该更加慎重。笔者分析了本院2010年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具体使用情况,以此为依据,希望强化合理用药意识,促进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科的合理使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新生儿科2010年向住院药房领取的抗菌药物作为依据,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
1.2 方法
运用WHO规定的每日规定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值)作为抗菌药物使用分析研究的测定单位。以《儿科诊疗常规》[1]和《新编药物学》[2]为依据来确定每日规定剂量(DDD值)。DDDs(用药频度)=总用药量/每日规定剂量(DDD值),用总用药金额除以相应的用药患儿数,求得该药的每日治疗费用,最后对用药频度(DDDs)和每日治疗费用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本院2010年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共涉及6大类25个品种,其销售额从多到寡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见表1;新生儿科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排名前5位的是:头孢曲松钠针、盐酸头孢吡肟针、盐酸头孢甲肟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见表2。
3 讨论
3.1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笔者的统计显示,本院2010年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为1 219 941.3元,2010年本院儿科的西药销售金额为5 545 188元,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占2010年本院儿科的西药销售金额的22.0%,相对于WHO调查的医院内抗感染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销售额的30%[3]这个标准来说,本院2010年新生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合理。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本院2010年新生儿科使用的主要抗菌药,占整体抗菌药物使用的96.2%,符合新生儿宜选用安全有效的β-内酰胺类杀菌剂的治疗原则。
3.2 药物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菌活性强、抗菌谱更广,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好,且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为复方制剂,其抗菌谱广,疗效确切,用于治疗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等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安全、有效。
3.3 合理用药分析
3.3.1 药物的选择必须合适做到明确指征,熟悉药物特性,合理选择药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监测结果表明,用药种数与ADR的发生率成正比,故应遵循“可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4]。
3.3.2 剂量的选择必须适当剂量选择不当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新生儿用药量的确定必须严格依照每日或每月每公斤体重多少来确定。可能影响剂量选择的因素包括:①经肝代谢或肾排泄的药物,用于有严重肝、肾疾病的患儿时应减少剂量。②病理过程和其他潜在疾病等均可改变药物的动力学过程,需注意药量增减。③联合用药时,应注意有无药物浓度较之单一用药时的改变,及时调整剂量[5]。
3.3.3 剂型的选择必须合适新生儿不易吞服药物,易引起恶心呕吐等,应选择适合新生儿的针剂、糖浆剂、口服溶液等。在本组研究中,全部抗生素的剂型均为针剂,剂型的选择比较合适。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儿科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83.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0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