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治疗效果比较
第1页 |
参见附件(1128KB,1页)。
[摘要]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剂量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0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小剂量组)34例和B组(常用剂量组)34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冠状动脉再通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冠状动脉再通时间比较,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效果并未见降低,但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不同剂量;尿激酶;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比较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a)-053-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急性、严重及持久缺血对心肌造成坏死的疾病,如不及时溶栓治疗则可能进一步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进一步使心肌坏死范围扩大,预后较差[1]。其主要治疗方案是溶栓,从而使冠状动脉再通。本文中笔者就不同剂量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及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0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小剂量组)34例和B组(常用剂量组)34例。A组的34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年龄57~74岁,平均(68.8±4.7)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7例,下壁梗死15例,其他部位2例。B组的34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55~75岁,平均(68.2±4.9)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7例,下壁梗死14例,其他部位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梗死部位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给予患者尿激酶500 000 U加入0.9%氯化钠溶液中进行滴注,连用3 d。B组给予患者尿激酶1 500 000 U加入0.9%氯化钠溶液中进行滴注,连用3 d。两组患者的其他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给予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治疗。
1.3 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各项症状体征均消失,心电图ST段回降大于50%,且血清心肌酶学检查示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各项症状体征均改善,心电图ST段也大幅回降,且血清心肌酶学检查示有大幅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各项症状体征、心电图ST段及血清心肌酶学检查示无改善[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文中检测及统计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14.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冠状动脉再通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冠状动脉再通时间比较,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3]。本病发病急,如治疗不及时预后较差,危及患者的生命,本病治疗不仅要及时,而且应该提高溶栓率,使冠状动脉再通,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尿激酶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4]。但是对于其剂量的应用存在较大的争议,较多的情况下一般采用1 500 000 U进行溶栓治疗,效果可靠,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发生率[5]。本文中笔者就不同剂量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发现500 000 U的尿激酶应用效果并不差于1 500 000 U,但是不良反应发生率却得到较大幅度的降低,但也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一定的关系。本文笔者认为小剂量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效果未见降低,但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任凤学,刘义秀,尹吉东,等.急诊冠状动脉介入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刊,2006,8(4):253.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28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