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2089272
4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分析(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5日 周晖
第1页

    参见附件(2354KB,2页)。

     [摘要] 目的:分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例TT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早期均误诊为其他疾病,来本院就诊时仍未找到病因,根据病情演变及相关辅助检查诊断为TTP。结论:TTP好发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以三联征最为多见,但误诊率仍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TTP高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血浆置换;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58+.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6(b)-191-0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为一种罕见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其特征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HA)、血小板减少和系统性微血栓所致的器官缺血[1]。TTP的发病率较低,每年约1/100万,但统计表明,近年来中国的病例数在增加,已报道500例以上;国外仅美国每年的发病数也在500~1 000例,如果加上某些不典型的患者则数量还要增多。患者以女性为多,且好发于育龄期。现对本院收治的4例TTP患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例患者,均为本院2007年4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其中,女2例,男2例,平均年龄为39.5岁。起病初的临床表现:发热2例,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者1例,明显的血小板减少1例,溶血性贫血2例;起病后期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与明显的血小板下降,发热3例,肾损害2 例,溶血性贫血3例,其中1例65岁患者住院后第7天死亡。

    1.2 误诊情况

    4例患者入院时均被误诊,1例误诊为脑炎,1例误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发热、贫血查因。误诊持续时间最长2个月, 最短9 d。

    1.3 诊断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患者住院后根据临床表现及病情演变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3例患者确诊为TTP,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均符合诊断标准[2]。4例患者血红蛋白均<65 g/L,血小板均<20×109/L,有核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25%);3例骨髓象表象为红细胞系统显著增生,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多数为幼稚巨核细胞,呈成熟障碍,1例患者骨髓象无明显异常。

    1.4 治疗方法

    1例以血浆置换为主,输以新鲜冰冻血浆,并口服阿司匹林,双嘧达莫,静脉输注甲泼尼龙,500~1 000 mg/d,静脉滴注,3~5 d逐渐减量,3~5 d后改为泼尼松1 mg/(kg·d)口服治疗,病情完全缓解后泼尼松减量至停用,并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肝素,及时据病情给予输血小板和红细胞;1例及时进行血浆置换为主,同时口服泼尼松,双嘧达莫和阿司匹林,并大剂量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20 g/d,共5 d;1例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辅以泼尼松、肝素、双嘧达莫等综合治疗,另外加用长春新碱分别于第1、4、7、10天静滴2 mg,神经症状频繁发作时用镇静剂脱水剂改善症状。3例患者均病情缓解,治愈出院,1例住院后第7天死亡。

    2 结果

    3例患者经确诊后转送上级医院经住院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患者基本生活能自理,随访2年暂无复发;1例在笔者医院住院第7天死亡。

    3 讨论

    TTP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早期容易误诊[3]。典型病例有发热、乏力、虚弱、少数起病较缓慢,有肌肉和关节痛等前驱症状,以后迅速出现其他症状,也有以胸膜炎、妇女阴道流血为最初主诉,常因首发症状多样而容易引起误诊。TTP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结合病史来进行鉴别诊断,TTP典型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下列特点: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伤,发热。临床上将五个典型的临床表现统称为五联征,而仅有前三者则称为三联征。但国内外报道[4-5]五联征的发病率为仅40%左右,因而,当临床上遇到血小板减少与引起的出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精神症状患者时应高度怀疑TTP,同时也应当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Evans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等类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降低TTP患者病死率尤为关键。

    研究资料表明,4例患者起病初期均不具备“五联征”的典型临床表现,这是导致TTP误诊的重要原因。本组资料中,2例发热查因伴有溶血性贫血,1例出现神经精神紊乱、神智模糊,高度怀疑为脑炎,1例血小板明显减少查因。由于“五联征”的发病率仅为40%,而以发热、贫血、血小板减少或精神症状的首发较为常见,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因而,发现患者有血小板明显减少和精神症状时应怀疑TTP,进而做骨髓学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TTP的病因目前尚未清除,多数患者无诱因可寻,称为原发性。少数患者可有遗传、免疫异常、感染、妊娠或用药史等背景,如继发于药物过敏(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磺胺药、碘、苯妥英钠、氯喹、阿司匹林等);感染(细菌、流感、单纯疱疹等);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柱炎等);妊娠后期肿瘤化疗(丝裂霉素多见)、环孢素A,服用雌激素及孕酮、注射疫苗等报道HIV感染相关的TTP,伴有严重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以及轻度肾功能不全。对于TTP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现在大多学者认为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超大VWF多聚体(UL-vWF)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 有关[4-6]。

    目前认为血浆置换为治疗TTP 首选方法。血浆置换能够纠正患者血浆中酶的缺乏,去除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聚集的不利因素或自身抗体, 因而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帮助患者渡过急性期。血浆置换治疗疾病的基础是清除体内致病物质,如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等,同时,可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可使受损伤的网状内皮细胞恢复吞噬功能,提高其处理异体、自体抗原的能力[7-9]。TTP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浆中的有害成分,如血小板聚集因子、ULvwF起重要作用,通过血浆置换将这些物质清除,可促进患者康复,使用新鲜冰冻血浆还可补充体内缺乏的凝血因子、保护性IgG,因此,TTP血浆置换宜采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置换液。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性血栓形成在TTP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可取得一定效果,常用的有静脉滴注低分子量右旋糖酐、口服双嘧达莫、阿司匹林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5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