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2089331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肌瘤中的疗效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5日 熊蓉艳 彭诚
第1页

    参见附件(2093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0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8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12.5 mg米非司酮组)49例和B组(25.0 mg米非司酮组)49例,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肌瘤体积、血清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子宫肌瘤体积及血清FSH、LH、E2、P水平比较,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效果并不差于大剂量,但是不良反应发生率却更低,故12.5 mg为较为合适的剂量。

    [关键词]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子宫肌瘤;疗效比较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b)-074-02

    子宫肌瘤是妇科当中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不明显,研究多显示其生长与机体的雌激素水平有极大的相关性,较多研究显示与孕激素水平也有极大的相关性[1]。而米非司酮是新型抗孕激素,故临床被较多地运用于子宫肌瘤治疗当中。本文就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肌瘤中的疗效进行统计及比较,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0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8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进分为A组(12.5 mg米非司酮组)49例和B组(25.0 mg米非司酮组)49例。A组的49例患者中,年龄34~57岁,平均(44.8±5.1)岁;病程1.1~7.2个月,平均(3.2±0.7)个月;1个肌瘤者17例,2个及以上肌瘤者32例;分类:肌壁间肌瘤32例,浆膜下肌瘤12例,黏膜下肌瘤5例。B组的49例患者中,年龄34~59岁,平均(45.0±4.9)岁;病程1.2~7.5个月,平均(3.3±0.5)个月;1个肌瘤者18例,2个及以上肌瘤者31例;分类:肌壁间肌瘤28例,浆膜下肌瘤15例,黏膜下肌瘤6例。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12.5 mg,晚饭后口服;B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25.0 mg,晚饭后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肌瘤体积、血清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其中血清FSH、LH、E2、P水平在月经后3 d左右抽血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选用SPSS 14.0,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血清FSH、LH、E2、P水平比较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子宫肌瘤体积,血清FSH、LH、E2、P水平进行统计检测及比较,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血清FSH、LH、E2、P水平比较,P均>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各项值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具体比较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治疗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子宫肌瘤临床多无症状,少数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触及肿物以及压迫症状等。如发生蒂扭转或其他情况时可引起疼痛,以多发性子宫肌瘤常见[2]。较多研究显示其发生及发展与孕激素有着极大的相关性,而米非司酮为新型抗孕激素,并无孕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及抗雌激素活性,能与孕酮受体及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3-4],近年来被较多地运用于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治疗过程当中,且效果很受肯定。但是对于其剂量的选择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议[5-6]。本文就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肌瘤中的疗效进行比较,发现12.5 mg的剂量与25.0 mg剂量在缩小肌瘤体积及血清FSH、LH、E2、P水平方面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12.5 mg剂量组却明显占有较大的优势,因此笔者认为小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效果并不差于大剂量,但是不良反应发生率却更低,故12.5 mg为较为合适的剂量。

    [参考文献]

    [1]黄水莲.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75例临床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7,10(6):353-354.

    [2]詹美色,翁如林,刘瑞爱.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3):1787-178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9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