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2089318
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经验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5日 高夫生,吴征东,曾芳兰
第1页

    参见附件(1969KB,2页)。

     [摘要]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00年6月~2010年3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0例,全部患者经临床病理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胃间质瘤48例(60.0%),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空回肠间质瘤25例,结肠间质瘤5例,其中空回肠间质瘤恶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间质瘤,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存活74例(包括肿瘤复发和转移8例),死亡6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较困难。目前手术治疗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且手术应尽早进行,对于复发或转移者可试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有一定效果。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治疗;临床分析;经验体会

    [中图分类号] R7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b)-112-02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多潜能干细胞,是一种不成熟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增殖[1]。1960年,Matin等首先报道了胃壁的胞浆丰富的圆形或多角形细胞肿瘤,称为胃上皮样平滑肌瘤;1983年,Mazur、Clark发现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缺乏平滑肌细胞的特征,提出胃肠道间质瘤概念,将GIST定义为包括生物学行为与起源不明的全部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2000年6月~2010年3月本院收治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0例,笔者收集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0年6月~2010年3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0例,全部经临床病理确诊。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6~78岁,中位年龄56.5岁。肿瘤直径0.6~30.0 cm,发病至就诊时间1个月~5年,首发症状为发现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腹部包块、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1.2 诊断标准

    全部患者诊断均符合Sircar[2]提出的标准:①消化道形似平滑肌或神经的梭形肿瘤或上皮样肿瘤;②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或CD117阴性而CD34阳性且伴平滑肌、神经分化或无分化。肿瘤恶性的判断根据病理证实有转移、侵透浆膜、浸润周围组织表现,同时肿瘤直径>5 cm、胃肿瘤>10 cm以及核分裂相>5/50 HPF。

    1.3 治疗及随访

    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未出现死亡病例,其中,胃大部切除术28例,胃局部切除15例,全胃切除术3例,全胃+肝左外叶切除2例(因肿瘤浸润肝左外叶);小肠节段切除20例,肠段切除距肿瘤10 cm(两端距肿瘤10 cm),小肠契形切除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右半结肠切除5例。8例患者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00~600 mg/d,治疗1年。全部患者治疗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分布及性质

    80例患者中,胃间质瘤48例,占60.0%,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肿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回肠恶性间质瘤18例,恶性率为72.0%,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恶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治疗效果

    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存活74例,死亡6例,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8例,其中,肝转移4例,腹膜、网膜、系膜转移2例,脾转移1例,单纯局部复发1例,复发患者再次行手术治疗。出现复发和转移患者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00~600 mg/d,治疗1年,其中1例因服药后出现皮疹停药,其余7例患者2例肿瘤进展,2例肿瘤无进展,3例用药1年后检查肿瘤缩小。

    3 讨论

    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大部分胃肠道间质瘤(GISTs)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本文胃部间质瘤发病率为60.0%,小肠部间质瘤发病率为31.2%,与文献报道一致。最常见症状为出血、腹部包块、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其次为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或仅表现为贫血,此外还能引起一些肠道症状,如腹泻、便秘、肠梗阻等,本文患者大多以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肠道不适就诊,1例患者因体检时发现贫血就诊。

    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尤其是临床症状不明显时,通过B超、内镜、CT等检查也难以确诊。但是超声内镜可显示黏膜下肿块与腔壁的关系,了解内部有无液性暗区及边远浸润情况,镜下发现肿瘤>5 cm、边界不规则、腔外生长、回声不均可提示有恶性可能,超声内镜引导下针吸活检准确性可达80%~85%[3-4],本组胃部间质瘤48例中,9例超声内镜检查发现边界不不规则、回声不均匀,且直径大于5 cm,内镜引导下针吸活检诊断为恶性,术后病理诊断13例为恶性肿瘤,准确率为77%,与文献报道一致。对于术前经皮穿刺活检可引起肿瘤种植与播散,不主张术前使用。

    由于消化道间质瘤的潜在恶性,临床手术治疗为首选,由于肿瘤质地脆,血供丰富,易通过血液及腹膜转移,手术时应避免肿瘤破溃及挤压[5]。单纯局部复发可再次手术。本组2009年10月出现术后单纯复发1例,再次手术后存活至今。甲磺酸伊马替尼主要用于肿瘤无法切除或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对于其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目前尚没有一致的意见,但是本组大多数患者对甲磺酸伊马替尼都能够很好的耐受,7例用药患者中,5例肿瘤无进展。

    [参考文献]

    [1]王一飞.胃肠道间质瘤诊治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4,1(3):176-179.

    [2]Sircar K,Hewlett BR,Huizinga JD,et a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6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