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108799
主动电极高位室内间隔起搏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5日 黄树斌 汤华 傅广 刘启明
第1页

    参见附件(3205KB,3页)。

     1.4 随访

    在术后开始对起搏心电图进行记录,定期对起搏器程控进行随访,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X线胸片观察,查看电极是否出现了移位或脱位等现象,在手术结束后的第1、3、6个月再次测量患者的EDVI、LVEF、ESVI参数,同时向患者发放生活质量调查问卷(MLHFQ)。

    1.5 数据处理

    通过SPSS 11.0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

    2 结果

    A、B、C三组患者在随访中,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生活质量出现下降趋势,而D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和生活质量均未出现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组的治疗效果优于A、B、C三组(P<0.05),详见表1。四组患者术后NT-proBNP指标详见表2。

    3 讨论

    单腔起搏往往存在着房室分离、室房逆传和房室激动的不同步问题,如果长期采用此种方式进行治疗,就会导致患者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的下降,进而使排血量降低,静脉压力升高,诱发起搏综合征[2-3]。当心房逐渐丧失了对心室舒张期充盈的辅助泵作用后,就会使心室在舒张末期的容量不足,导致心排血量和每搏量下降,最终使患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双腔起搏则能很好的克服这些缺点,它能够保持心室和心房的正常收缩顺序,维持心脏射血功能,使患者各项指标得到明显改善[4-5],但是由于右心室的内膜壁相对光滑,以往的被动式电极在其中无法很好的进行固定,而螺旋主动固定电极的问世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室内间隔起搏成为了可能。但是在手术过程中却存在着固定困难、起搏阈值高、定位时间长、容易脱位甚至出现穿孔并发症的问题[6],使该技术的应用在临床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即便如此,在本次研究中,主动电极仍然表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术过程也比较顺利,术后未出现1例电极移位、脱位或并发穿孔的现象,进一步说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本研究显示D组的治疗效果优于A、B、C三组(P<0.05),近年来发现血浆BNP浓度的改变可作为HF治疗、药物剂量调整的一个指标,本研究D组与A、B、C三组相比较,术后NT-proBNP水平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主动电极高位室内间隔起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手术操作安全,置入方法简便, 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起搏治疗方式,同时,只要做好相应的防范、提高手术水平,能够确保主动电极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郭继鸿,王斌.人工心脏起搏技术[M].北京: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4.

    [2]Manolis AS.The deleterious consequences of 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time to seek alternate site pacing[J].PACE,2006,29(3):298-300.

    [3]Nielsen JC,Kristensen L,Andersen HR,et al.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atrial and dual chamber pacing in 177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sick sinus syndrome;echocardiographic and clinical outcome[J].J Am Coll Cardiol,2003,42(4):614-61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205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