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第1页 |
参见附件(1854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2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生活质量综合测定问卷,在患者入院后、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评定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并对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状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护理干预前后 SCL-90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后患者在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运动与感觉、神经与紧张、正负性情感、认知功能、社会支持、人际交往能力、工作与学习、业余娱乐因子评分与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康复,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护理干预;心肌梗死;心理健康;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b)-122-02
冠心病是严重的心身疾病,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等均与患者所处的社会以及其心理有明显相关性。心肌梗死发生常有一些诱因,包括过劳、情绪激动、大出血、休克、脱水、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等,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2009年12月~2011年3月,为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本院收治的6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生活质量及其心理健康进行评价,而后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护理干预,有效提高了患者对情绪的控制,并有效降低了患者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治疗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3月本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34~75岁,平均为(57.3±9.5)岁。
1.2 方法
对62例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进行心理干预。具体内容:给予患者心理健康教育,安慰患者,对患者的疑问作出解释,劝导患者配合治疗,消除患者的顾虑,并对患者出现相关错误认知以及不良行为模式进行及时干预并纠正。本组患者的护理干预主要由其接管护士进行实施。对于家属也应该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可让家属帮助配合和支持。患者还需要进行渐进性放松训练、音乐治疗与按摩缓解焦虑的特定穴位来放松心情。
1.3 指标评价、评定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定方法:将上述两种评定量表组成调查问卷,让患者亲自填写,统计并分析其评定结果,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入院第4周进行二次评定。对本组患者的结局指标有,主要结局:护理干预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心理情绪,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次要结局:干预前后对患者采用GQOLI-74、SCL-90各因子及各维度进行评分。
1.4 评定标准症状自评量表
共90个项目,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生活质量量表共分为5个维度,1=很不满意,2=不满意,3=既非满意也非不满意,4=满意,5=很满意,填写完毕后进行评分。
1.5 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患者相关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将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SCL-90各因子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1。
2.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2。
3 讨论
有相关文献报道,冠心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焦虑、严重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能力均较差[2]。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与上述观点大致相同。通过护理干预,尤其是心理干预,可从根本上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使机体能够恢复内环境的稳态,改善冠状动脉供血、供氧,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护理干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随着身心状况的改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这样的干预对危重症患者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各种心理治疗的基础,适用于各种心理疾病的患者,可加强患者的心理防御机能,减少焦虑和不安[3-4]。通过心理干预,一方面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改变了患者的认知。另一方面调动了患者的主观性,增强了治疗的依从性和遵医行为[5-6]。护理干预可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由于心理原因带来的躯体症状,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军,蒋柳洁.负性情绪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发生缺血相关事件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39.
[2]赵晋湘,吴霞,杨屿卉,等.冠心病患者行为类型和幸福满意度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020-1021.
[3]赵建平,伍艳兰,殷长宁.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康复作用[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5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