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头颅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2103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急性重症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亚低温治疗组24例,均于病后40 min~24 h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并进行设定治疗温度为32~35℃。对照组22例行常规治疗,观察亚低温对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两组治疗1周后并发症、临床症状观察对比,两组治疗4周后总的生活能力比较。结果:亚低温治疗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治疗期间无明显变化。上消化道出血、脑疝、意识障碍以及中枢性高热明显改善。死亡率下降。结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疗效观察;脑血管损伤
[中图分类号] R734.34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c)-221-02
急性重症脑出血起病急,临床治疗效果差,并发症多,致残率及致死率高,而亚低温对重症脑血管损伤具有多环节脑保护作用,相关的实验研究及前瞻性临床应用均已证实[1]。亚低温治疗为急性脑出血找到新的治疗方法。本院神经内科2004年5月~2010年10月应用常规治疗加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24例,旨在探讨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对重症脑出血的疗效观察。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神经内科2004年5月~2010年10月入院的急性重症脑出血46例,入选病例条件: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循环衰竭及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病时即伴有严重的感染性发热、发病在24 h内死亡的患者。治疗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5~78岁,平均65岁,应用常规治疗加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48~79岁,平均64岁,应用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年龄、发病时间(40 min~24 h)、疾病程度、Glasgow评分≤8分、脑出血量(多田氏计算法)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12例、昏睡12例、浅昏迷10例、中度昏迷8例、深昏迷4例),头痛18例,双眼同向注视麻痹24例,一侧瞳孔散大11例,失语18例,单瘫2例,偏瘫32例,四肢瘫痪6例,双侧病理反射阳性34例,单侧病理反射阳性28例。
1.3 影像学检查
治疗前均行头颅CT检查。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30例,脑叶出血4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6例,其他部位出血6例。血肿量计算(按多田氏公式计算)除破入脑室内血外,出血量均超过20 ml,脑室受压23例,中线移位32例。
1.4 亚低温治疗及观察方法
两组均给予降颅压,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护脑细胞,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头颅亚低温治疗,采用珠海市和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HGT-200亚低温治疗仪,把冰帽固定于患者头部,调节降温仪温度,使保持在32~35℃,降温开始时间入院后2~24 h内,降温持续时间3~7 d,停止降温后采取自然复温,期间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血常规、血凝分析。
1.5 疗效评价
ADL评分标准,1~3分:完全恢复日常生活、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日常生活需人帮助或扶拐可走。4~5分:卧床不起保持意识、植物生存状态。
1.6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的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亚低温治疗对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治疗组患者亚低温治疗期间和复温开始后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平均动脉压血凝分析均在正常范围内。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5 d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见表1。
2.4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总的生活能力比较
见表3。两组患者总生活能力、总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国际上将低温分为4类:①超深低温(4~16℃);②深低温(17~28℃);③中低温(29~33℃);④轻低温(34~36℃)。后两者又统称为亚低温[2]。局部亚低温指在头部或血管附近施以降温手段达到脑内亚低温的方法,减少了全身降温容易引起心律失常,呼吸抑制、泌尿系统感染、出血倾向及复温性休克等并发症[3]。国内外研究显示亚低温对颅脑损伤的脑组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能降低死亡率[1]。
3.1 亚低温对神经功能可能的保护机制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减缓脑代谢率,从而抑制脑组织中的乳酸堆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4]。②降低脑部温度,血管收缩,使脑血管渗出减少。脑细胞处于半冬眠或全冬眠状态,保护脑细胞功能,降低颅内压,减少及减轻后遗症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以上作用对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和心脑肺复苏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③降低自由基水平,抑制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如兴奋性氨基酸、氧自由基、一氧化氮、乙酰胆碱、白三烯B4等,减少对脑细胞的损害;抑制炎性因子的聚集,减轻炎症损伤[5]。
3.2 亚低温治疗中的并发症及临床效果
本临床观察,笔者采用32~35℃的亚低温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消化道出血有明显改善。消化道出血与丘脑下部、脑干、边缘系统等部位损害有关,主要是由于其对胃肠运动、胃黏膜血流量、胃酸分泌有显著影响。脑出血量大者,由于脑内结构受压、移位及脑组织广泛破坏,颅内压明显增高,继而胃酸分泌增多。亚低温治疗颅内压下降,脑耗氧量下降有关。对于脑疝、意识障碍、中枢性高热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周后总的生活能力比较,死亡率有明显差异。因此临床观察表明局部亚低温治疗能够明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因此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具有积极的辅助治疗作用。
本研究表明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但在局部亚低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整体的综合治疗。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时间窗很窄,这就要求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亚低温治疗越早越好、越快越好。临床局部亚低温维持时间一般在3~5 d,病情危重者可适当延长治疗时间,但一般不超过1周,因为长时间低温治疗降低机体抵抗力,导致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6-7]。
[参考文献]
[1]吴志敏,吴涛,袁先厚.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2,5(5):1-2.
[2]Werner C.Mild and moderate hypothemiaas a new therapy concept in treatment of cerebral ischemia and craniocerebral trauma :pathophysiologic principles[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03KB,2页)。
闂傚嫭鍔掔花顒勫嫉瀹ュ懎顫ら柛锝冨妼鐢洭宕濆☉宕囩缂傚啯鍨归悵顖炴焾閵娿儱鐎诲ǎ鍥e墲娴煎懘宕i鍐繑闁绘牕宕缓鐐濮橆剚鍠呴柟瀛樼墬濠€浣圭▔閳ь剛鈧姘ㄨⅶ闁告帒妫涘▓鎴濃枖閵娿儱鏂€濞村吋鑹鹃幉鍐裁规担绛嬫綌闁靛棴鎷�
婵繐鎷� pdf闁稿繈鍔嶉弸锟� 闂傚洠鍋撻悷鏇嫹 5 缂佸鍨伴崹搴ㄦ晬閸繂甯抽悹鎰潐閺佺偤宕樺畝鈧▍銉ㄣ亹閺囩偞鍊�婵絽绻愰妵澶愬矗椤栨瑤绨板Λ鏉挎瑜帮拷10濞戞搩浜炶ⅶ闁告帪鎷�闁挎稑顦埀顒婃嫹
闁哄倸娲ㄩ悵鐑芥偋閸喐缍€閻忕偟鍋樼花顒勫储閻旂粯鍟垮ù锝嗙矋濞煎牊绂嶉悮瀵哥闁兼眹鍎查崑宥囨媼閵堝嫯绀嬫慨婵勫€栭弸鍐╃▔瀹ュ懐鏉归悶姘煎亝閺佺銇愰弴姘辫繑濠㈠爢鍐惧晙闁稿繐绉烽崹鍌炴⒓閸涢偊鍤㈤柨娑樼焷椤曨剟鏌囬缁橆偨闁瑰瓨鐗滈弫鍝ユ嫚濠靛鍋撳杈╁弨闁瑰瓨鍨冲⿰鎴︽晬鐏炴儳鐏夊ù鐙€鍓氶弫褰掑礆娴肩补鍋撳杈╁弨闁告艾鍑界槐婵囧濮樿京褰岄柛妤€鍟块惃銏ゅ箖閵娧勭暠濞达絾绮岄幖褎绂掓惔銏℃嫳缂傚啯鍨归悵顖炲礆閻樼粯鐝熼柕鍡嫹
鐎甸偊鍠曟穱濠囧棘閸モ晝褰�
闁稿繗娅曢弫鐐烘儌閻愵剙顎�
閻犲洤瀚鎴﹀礄閻樻彃缍�
闁瑰吋绮庨崒銊╁即閺夋埈妯�
闁规亽鍔岄悺銊х磼濞嗘劖绠欓柛娆欐嫹
闁告梻濮撮崣鍡涘绩閹増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