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119160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5日 龚菊青
第1页

    参见附件(2240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状况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在入院时及出院前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Barthel指数评估,训练组从保持良肢体位、被动活动、主动锻炼及日常生活活动训练(ADL)等方面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结果:在康复护理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自理能力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训练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的有效率达95%,对照组为6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a)-114-02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它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由于急诊医学和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使许多原来无法挽救的脑卒中患者得以生存,但存活者致残率仍高达80%[1]。在这种情况下,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需求[2]。为此,本组根据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的不同阶段,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了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实验来源于本院内科2008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证实,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病情稳定后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2.5±6.5)岁,发病最短2 d,最长5 d,平均(2.4±1.5)d;对照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3.5±5.6)岁;发病最短1 d,最长4 d,平均(2.2±12.0) d。治疗前两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瘫痪肢别、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比较(分别经χ2检验,t检验)均P>0.05,表明两组基线一致,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降颅压、护胃、细胞活化剂应用)和护理(对照组按一般护理,在急性期早期采用制动,仰卧位为主,在恢复期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护理中保持常规的指导,患者独立坐起,先从健侧卧位坐起,再到患侧卧位坐起,从需人帮助到独立坐起。之后两腿下垂,坐在床边,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待可下地坐椅后,进行站位平衡、迈步和上下台阶训练,上下台阶时注意“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原则。在训练时注意上肢和手的协调性和精细性训练。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自主运动,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练习,同时对患者进行上肢和手部的训练,让其利用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吃饭、更衣,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在训练中注意尽量运用正确姿势,注意用力平缓,尽量达到最大幅度用力以引起紧张和轻度疼痛为度,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训练组除常规治疗外,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醒,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6 h后即可采用康复护理方案。

    1.3 康复护理方法

    1.3.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前提条件,患者突然起病,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表现为焦虑、伤感、易激惹,护士要利用鼓励、暗示、支持、疏导等方法,应帮助患者学会健侧活动自理等方法对其进行心理调适,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及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信心。

    1.3.2 早期康复护理

    1.3.2.1 保持良肢体位避免痉挛的发生,保持患者瘫痪肢体的良肢体位可有效地预防废用性萎缩、患肢水肿、关节畸形、挛缩及失用性综合征。入院当天开始的康复训练以保持良肢体位为主,可采用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交替的办法,护士应每2小时更换体位1次。良肢体位摆放的目的是使关节处于功能位。同时避免棉被过重,使患肢受压变形而致足下垂,足内、外翻。

    1.3.2.2 按摩和被动活动按摩对患侧肢体是一种运动和感觉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对防止肌肉废用性或营养性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作用。对患侧肢体由远到近向心性按摩,按摩后进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如肩、肘、髋、膝关节的屈曲、伸展,髋、踝关节的背伸等,每日2~3次,每次每个关节重复5~10次,以维持正常关节活动范围。肌力1~2级以被动运动为主,主动运动为辅,0级肌力患者以健肢带动患肢进行运动。

    1.3.2.3 自助运动训练患者患肢一旦出现主动运动,应尽早开始自助运动训练,通常可采用健肢徒手或通过棍棒、绳索等简单装置,对患肢的主动运动给予辅助力量,如偏瘫早期的十指交叉握手等自我辅助活动。鼓励患者做握拳、握手、抬腿等动作,每日2~3次,每次15~30 min。

    1.3.2.4 主动锻炼当患者肌力达3级以上时,应以主动锻炼为主,包括床上翻身、坐位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当患肢恢复部分肌力并可做简单自主运动,护士即开始协助患者进行坐位训练,先训练靠背坐起,逐渐过渡到独立坐起,待坐起动作熟练后,再躯干向前后左右倾斜进行坐位平衡练习,当患者具有坐位平衡适应能力后再进行站立训练,可采用站立床训练或人工站立训练,当站立平衡良好能完成重心移动时,可进行步行训练。

    1.3.2.5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ADL训练是指患者每日自我照顾所必须的活动,护士指导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灵活性及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姿势反复训练投球、拨算珠、抓木钉等,以及训练握笔、穿脱衣服、洗脸、刷牙、沐浴、如厕、使用餐具等。康复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ADL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在偏瘫早期尽量发挥患手的残余功能。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见表1。疗效判断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效评标准。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见表2。

    3 讨论

    3.1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中枢神经可塑性

    现代康复理论认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重新组合的能力。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训练可提高中枢神经的可塑性,可以较好地挖掘损伤组织和器官的修复潜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和代偿,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塑[3]。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即可行康复护理。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使中枢神经损伤后各种后遗症的恢复率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对患者进行早期、正确的康复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建立正确的运动摸式,经传入、传出神经冲动的反复刺激,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充分发挥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作用,从而建立由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的运动摸式[4-5]。

    3.2 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

    护士在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前,要做好心理护理,培养患者乐观的情绪和健康心理,积极配合治疗。要根据病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切不可为了鼓励患者情绪而夸大训练作用。应该让患者认识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4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