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隐球菌与CD4+ T细胞关系的分析(2)
第1页 |
参见附件(2110KB,2页)。
3 讨论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及脑实质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是真菌性脑膜炎最常见的一种[4]。新型隐球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外裹由细胞壁和荚膜组成的被膜,广泛存在于土壤、蔬菜、牛奶及鸽粪中。新型隐球菌多由呼吸道吸入,可产生一种胞外磷脂酶B,破坏肺泡中的表面活性物质,进而改变肺组织的物理特性,使菌体较易在肺内形成病灶,数月内经血行播散至脑或脑膜,引起炎症反应。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由于其症状的不典型性及治疗的不规范性,误诊率及病死率较高[5]。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药的广泛或不适当应用,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该病罹患率亦呈增长趋势[6-8]。本病起病隐袭,约2/3患者首先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头昏、恶心、全身不适等症状,经一般治疗无效,症状逐渐加重,尤其是头痛症状逐渐剧烈不能忍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易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朱秋红[9]通过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报道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459例,发现初诊误诊的218例中结核性脑膜炎占103例。临床确诊的金标准是脑脊液或脑组织病原学检查发现新型隐球菌,多种方法、多条途径查找新型隐球菌,可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由于其检出率受病灶部位、病程发展阶段等影响,故对可疑或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脑膜炎,应反复作脑脊液墨汁染色、培养或动物接种以寻找病原[10]。脑脊液的病理学检查对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至关重要,故分析该病的脑脊液细胞学特点对于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2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特点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细胞学的特点:脑脊液白细胞多在100×106/L以下,少数在100×106/L以上;分类多以淋巴为主,部分可查见中性粒细胞,但比例多在10%以下,少数可达50%~60%(与病程有一定关系);部分可查见吞噬细胞及浆细胞,比例均在5%以下。
本研究对2例经治疗痊愈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5次脑脊液的对比分析,结果提示:随疾病病程的进展和治疗,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的数量先增后减与白细胞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其他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论[11-12]。而CD4+ T细胞则随疾病的治疗逐渐减少,提示CD4+ T细胞可以作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疗效观察的指标。本研究病例较少,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该病的脑脊液特点,尤其是需要大样本来研究CD4+ T细胞与脑脊液中隐球菌数量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Sugar AM, Stern JJ, Dupont B. Overview:treatment of cryptococcal meningi tis[J].Rev Infect Dis,1990,12(Supp13):S338-348.
[2]王爱霞.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内科杂志,1997,36(10):714-715.
[3]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2-244.
[4]代国兰,王錾,张文艳,等.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护理[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35(1):98-99.
[5]刘政,林金生,朱焰.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19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63-64.
[6]张深山,方燕南,黄如训.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特点及诊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25(5):282.
[7]翁心华,朱利平.重视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25(4):193-194.
[8]周晔,邓安梅,谷明莉,等.隐球菌性脑炎患者颗粒酶B、颗粒溶素、穿孔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64-68.
[9]朱秋红.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459例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2):43-44.
[10]颐菊林,温海,廖万清,等.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免疫指标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2):72-73.
[11]Lee YC, Wang JT, Sun HY, et a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1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