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118947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效果观察与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5日 高咏萱
第1页

    参见附件(2170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与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方案效果。方法:将2009年3月~2011年1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流程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吸氧护理、体位护理和饮食护理、溶栓护理(视患者具体医疗情况)、疼痛护理、呼吸道管理、皮肤压疮护理、大小便护理。观察组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生命体征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干预的实施,使护理人员能够全面、准确地观察病情,进行护理操作,避免了主观因素造成的遗漏和疏忽,有效地避免了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治疗效。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老年人;急救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b)-113-02

    急性心肌梗死存在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点,加上老年人自身机体生理功能下降,以及诸多基础疾病困扰,所以临床护理上较为复杂[1]。大量文献资料显示[2],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转变等因素影响,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现出有增无减的态势,所以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护理观察,以期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观察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1月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所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3],同时对存在以下情况者予以排除:①恶性肿瘤者;②智能下降等原因而造成无法正常交流者;③近半年内进行过手术者;④未按照本次研究规定执行者。入选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68.25±5.42)岁;基础疾病分类:高血压者12例、2型糖尿病者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例、慢性支气管炎者19例、脑血管疾病者4例(其中3例为脑梗死后遗症期、1例为有脑出血病史者)、冠心病者1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性疾病分类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流程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吸氧护理、体位护理和饮食护理、溶栓护理(视患者具体医疗情况)、疼痛护理、呼吸道管理、皮肤压疮护理、大小便护理。观察组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评估病情,检测生命体征(TPR、BP、瞳孔神智),通知医生,并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监护、吸氧、止痛、建立静脉通路。②针对老年患者多有悲观失望、抑郁倾向,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问题,提出心理护理诊断,并采取相应心理护理对策,引导、启发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向患者说明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心理状态对疾病预后的影响,使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进行认知重构。③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详细介绍监护环境及监护仪器的使用情况,在进行每项操作前,简明扼要地向患者说明该项操作的目的、必要性和临床意义,使之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加强遵医嘱性,适当减少患者住院期间的不依从性[3]。④老年患者,常伴有多脏器功能障碍,或合并其他系统疾病,且机体耐受能力差,应重视观察并处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以外的症状,如头昏、乏力应勤测血压;恶心、呕吐要观察其时间及性质;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应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区别;观察肢体活动情况,预防脑梗死的发生。⑤加强家庭支持,维持患者良好的情绪体验,针对老年人更需要家人和睦和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的现实,倡导家庭成员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与社会支持工作,避免有对患者造成精神刺激的言语和行为,使患者感受到亲人的关心与家庭的温暖。

    1.3 主要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和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同组中多个构成比比较的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评价指标比较

    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住院时间、院内心肌梗死复发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比较

    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iae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心肌持续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多不典型、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患者年龄因素已成为决定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4-5]。急性心肌梗死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心理社会因素在AMI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疾病的影响及心理因素的刺激,同时,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多种器官功能的老化而逐渐出现认知障碍,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就医时,他们对病情估计多为悲观,从而出现较多心理问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稳定性差、暗示性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特点,极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克服其消极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本组研究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干预,这种基于急诊抢救护理路径的护理干预实施能够缩短等待医嘱时间,且能防范和减少护理差错。通过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干预的实施,使护理人员能够全面、准确地观察病情,进行护理操作,避免了主观因素造成的遗漏和疏忽,有效地避免了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治疗效。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158.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296.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7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