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7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1396KB,2页)。
[摘要] 目的:对本院2008~2010年收集的274例不良反应报告信息汇总分析,了解本院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特点、规律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4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者居多(60.95%),女性多于男性,抗菌药物发生率最高,静脉滴注导致ADR发生率最高(76.28%),ADR的症状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52.01%)。结论:加强对抗菌药、中药注射剂的ADR监测,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和重点药物的ADR监测,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12(b)-163-02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ADR)和报告工作的不但加强和深入,ADR在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过程中带来的危害性已引起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高度重视。重视和加强对药物ADR的了解,对于医疗机构来说,不仅可避免对患者的伤害,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对改善医患关系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现将本院2008~2010年收集的符合报告要求的274例ADR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以本院临床药学室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从各临床科室收集的274例符合ADR报表要求的内容为基础,并对报告数据进行必要的规范。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依据ADR报告表,分别对274例ADR所涉及的患者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具体药品以及引起的ADR临床表现、ADR的归转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药品分类方法、ADR累计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描述、不良反应报告类型的划分依据分别为:《新编药物学》(第17版)、《WHO不良反应术语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附则。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Excel进行数据统计,由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年龄、给药途径分布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74例ADR患者中,女143例(52.19%),男131例(47.81%)。年龄最小7个半月,最大82岁。5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ADR比例较高为167例(60.95%),提示老年人用药更易发生ADR,发生ADR的年龄分布见表1。
2.2 引发ADR的给药方式
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共209例(76.28%),提示临床静脉给药应加强监护,发现ADR应及时处置,注重静脉给药的合理性。不同给药途径引发的ADR例数及构成比,见表2。
2.3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74例ADR报告中以皮肤及其附件器官损害最多为168例(52.01%);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55例(17.03%);排第三位的是神经系统反应47例(14.55%),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情况,见表3。
2.4 ADR涉及的药物种类
274例ADR报告涉及的药物中,居首位的是抗微生物药,为140例(51.09%);其次为中药制剂51例(18.61%),其中主要为中药注射剂,ADR涉及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见表4。
3 讨论
3.1 ADR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
274例ADR报告显示,ADR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但50岁以上人群发生ADR的比例较高,60岁以上ADR发生率为32.48%,位居首位。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往往患有多种疾病,合并用药较多,同时老年人组织器官老化和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减慢,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易致药物积蓄。男女性别比为1∶1.09,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与文献报道相似[1-2]。因此,在临床的诊疗用药过程中,对老人和女性患者应加强药学监护,使用药物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与医源性疾病的关系,对用药剂量、间隔时间等方面多加考虑,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3.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引发274例ADR的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占76.28%,其原因为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无首过效应,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是引发ADR的可能因素[3]。因此建议医师在临床诊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做到能口服给药达到治疗目的的,尽量不要静脉给药,可以小剂量多次给药的,不要一次给予大剂量,这样尽可能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4]。
3.3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本院274例ADR涉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皮肤及附件器官损害占52.01%,位居首位,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红肿等,这类症状较易发现,报告病例数也相对较多。其次为消化和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昏、头痛等。本院ADR报告大部分来源于住院部,从记录中发现,ADR发生后一般都能及时被发现,在经停药或给予抗组胺、激素等药物处理后,症状均能消失,大部分症状轻微。
3.4 ADR与药物种类的关系
表4统计数据显示,抗菌药引发ADR的构成比和涉及品种居各类药物首位,为140例(51.09%),抗菌药物在本院临床使用量大,本院临床药学室统计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一般都不低于80%。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是导致ADR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抗菌药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引发不良反应占第二的品种是中药制剂,为51例(18.61%),其中主要为中药注射剂,这与中药注射剂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品种繁多,而且大量上市,由于其临床研究资料不完善,使用后出现了较多的ADR。中药注射剂由于提取组分复杂,质量标准研究受局限,使得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注时易于发生ADR。近年来不断有中药注射剂所致的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受到了医药界的高度关注[5-7]。
3.5 ADR的转归
多数ADR能被及时发现,一般症状轻微,停用可疑药物后并给予对症治疗都会好转或治愈,出现的死亡病例是院外转诊的严重ADR病例。本院274例ADR报告中,治愈245例,占89.42%;好转28例,占10.22%;严重致死ADR 1例,占0.36%。
4 小结
通过对ADR的监测和报告,使我们在临床合理用药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虽然ADR不可预测,但大多数ADR可以通过临床医生和药师在用药之前做好前期工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9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