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苯地平和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对比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硝苯地平和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情况。 方法 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4例随机分为非洛地平组47例和硝苯地平组47例,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 两组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收缩压及舒张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洛地平组治疗后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低于硝苯地平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明显优于硝苯地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血压;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效果对比
[中图分类号] R9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c)-0068-02
在心脑血管内科中,高血压是一种普遍的多发性疾病,很多患者是原发性的高血压症,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发病率。长时间的高血压将严重威胁到心、脑、肾等靶器官的健康,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当前,临床上常使用非洛地平和硝苯地平药物来治疗高血压。现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4例分别应用硝苯地平和非洛地平治疗的效果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94例,均为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57例,女37例;年龄47~81岁,平均(64.3±4.9)岁;病程1~26年,平均(11.9±3.4)年。所有患者入院后即测血压,送检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以及肾功能。高血压Ⅰ期43例,Ⅱ期33例,Ⅲ期18例。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非洛地平组47例和硝苯地平组4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平均血压以及高血压分期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治疗前两组对所有降压药进行停止使用,查血糖、血脂、肾功能和心电图以及电解质,完成治疗后对以上项目进行复查。硝苯地平组:给予每天3次的10 mg硝苯地平,进行2周的治疗时间,若血压没有降而增到30 mg,每天3次;非洛地平组:给予每天1次的5 mg非洛地平,进行2周的治疗,如果血压未降增至10 mg,每天1次。两组持续进行治疗4周以后,对临床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1.3 疗效标准
显效:DBP舒张压下降≥9.75 mm Hg而且降至正常或者下降 > 20.25 mm Hg。有效:舒张压下降 < 9.75 mm Hg而降至正常或者下降9.75~20.25 mm Hg,SBP收缩压下降≥30 mm Hg同样有效。无效:以上标准都未达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非洛地平组的总有效率为93.62%(44/47),硝苯地平组为72.34%(34/47),两组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情况对比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收缩压及舒张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洛地平组治疗后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低于硝苯地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非洛地平组出现颜面潮红1例,踝部水肿1例,头痛3例,不良反应率为10.64%(5/47)。硝苯地平组出现颜面潮红4例,踝部水肿5例,心动过速3例,头痛3例,不良反应率为31.91%(15/47)。两组的不良反应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硝苯地平和非洛地平都是二氢吡啶类的钙离子的拮抗剂。其中,硝苯地平作用时间较短,不能够十分平稳地降压。而非洛地平的作用持久,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可持续的药效为24 h,所以,每日给药1次可维持血液中的浓度,其生物利用度高,能平稳降压,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1]。上述资料表明,用非洛地平的药物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共计可达93.62%,硝苯地平的药物组只达到了72.34%。硝苯地平是效率较短的钙离子拮抗剂,通过反射加快心率,使交感神经得以激活,对于缺血性的心肌保护并不是十分理想;而非洛地平在上述方面明显占有优势,特别对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十分适合[2]。总之,非洛地平在临床应用中对于高血压治疗的效果同硝苯地平的相比,明显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且仅有轻微的不良反应,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3-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3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