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90988
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及其并发症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25日 李红梅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及其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9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7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脑梗死常规护理,康复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 结果 干预组治愈率为28.21%,好转率为58.97%;无效率为12.82%,对照组治愈率为23.68%,好转率为50.00%,无效率为26.32%。两组治愈率、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组未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病率为10.26%,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为23.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MAS评分、HA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影响,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病率。

    [关键词] 脑梗死;康复护理干预;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c)-0137-02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严重损害患者神经功能,引起肢体瘫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笔者在临床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尽早实施护理干预,减轻后遗症,促进患者的康复,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7例,均经头颅CT确诊为脑梗死。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干预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55~83岁,平均(69.8±4.4)岁;脑栓塞15例,脑血栓形成13例, 腔隙性脑梗死1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57~82岁,平均(68.9±5.8)岁;脑栓塞16例,脑血栓形成12例, 腔隙性脑梗死10例。两组性别、年龄、患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神经内科脑梗死常规护理。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患者由于行动不便,病情恢复缓慢,生活质量下降,护理人员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细心观察,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然后针对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同时要不断的鼓励患者,让患者感觉到被重视和尊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2)语言训练: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和患者交流,并告知其语言交流锻炼的重要性,鼓励患者交谈。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从简单的对话和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开始,逐步加深[3]。(3)功能恢复:脑梗死患者应早日进行功能恢复锻炼,因为越往后期恢复效果越差。护理人员鼓励有一定自主活动能力的患者,积极进行锻炼。训练需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由慢到快,由部分到整体[4]。锻炼的关键是持之以恒,并且对患者的进步给予鼓励。(4)并发症护理:①压疮。压疮以预防为主,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运动功能障碍,不能自主翻身,极易发生压疮。为保证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让患者睡气垫床,要及时翻身,交替更换受压部位。②肺炎。脑梗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极易并发吸入性肺炎和坠积性肺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变换体位,及时翻身,对于有痰的患者协助其扣背排痰,并指导其排痰[5-6]。

    1.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症状消失,生活自理,肌力5 级为治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肌力3~4 级为好转。临床症状未消失或加重,生活不能自理,肌力0~2 级为无效[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和护理后两组的疗效比较

    干预组39例,治愈11例,治愈率为28.21%;好转23例,好转率为58.97%;无效5例,无效率为12.82%。对照组38例,治愈9例,治愈率为23.68%;好转19例,好转率为50.00%;无效10例,无效率为26.32%。两组治愈率、好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组未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MAS、HAD比较

    见表1。两组MAS评分、HA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干预组并发肺炎2例,上消化道出血0例,压疮2例,发病率为10.26%(4/39);对照组并发肺炎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压疮5例,发病率为23.68%(9/38)。两组并发症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 老年脑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 且多数患者会伴有程度不同的致残后遗症。由于一般性常规护理侧重对患者提供医疗监护与生活照顾, 缺乏系统性的早期康复训练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往往错失大脑功能改善和机体恢复的最佳时机,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应全方位评估患者的病情, 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7]。对患者尽早实施康复护理干预,针对性地加强运动和语言恢复训练,可有效降低后遗症。并且脑梗死患者一般在10个月后进入后遗症阶段,且越往后期恢复效果越差[5]。心理状态对患者的功能恢复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自己的病情,对康复树立信心,这对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有积极作用[8-9]。有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 针对患者不同文化水平采取不同的语言教育方式,强化患者的记忆力,鼓励患者与人沟通。功能的恢复锻炼越早越好,有资料表明[10],在康复护理干预的同时加强对并发症预防性的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在做好基础护理和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康复护理干预,本研究中的康复干预组未愈率、并发

    症发病率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可见早期合理的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对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病率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金兰.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13):24-26.

    [2] 张平,魏云.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及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44-45.

    [3] 刘永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7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