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188687
血站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5日 牟文君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站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方法 分析血站护士的工作特点以及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并实施。通过调查问卷、查阅记录、查看现场等方式,对干预前后血站护士职业安全认知情况、手卫生认知情况以及受细菌培养合格率、锐器伤发生率和职业暴露报告率进行比较。 结果 干预后24名护士对职业安全认知及手卫生认知情况得分分别为(504.0±6.8)分及(516.9±5.2)分,明显高于干预前(283.8±7.2)分及(290.6±5.3)分;干预后手细菌合格率为97.74%,明显高于干预前的91.49%;锐器伤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干预前的95.83%;职业暴露人次由812.50%降为104.17%,报告率和随访率由12.50%分别升高至83.33%和87.50%。以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血站护士客观存在着职业暴露的风险,但是只要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仍然是可以有效降低相关危险的。

    [关键词] 血站;采血;护士;职业危险

    [中图分类号] R135.9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146-02

    随着无偿鲜血事业的不断发展,流动采血车采血量逐渐增加,为了将献血者等候时间尽量缩短,流程被简化,采血前仅做快速检测,而对HBV、HCV以及HIV等暂不检测,这就增加了血站护士的职业暴露风险[1]。本研究通过分析24名血站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进行行为干预取得不错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市血站护士24名作为研究对象和干预对象,1.2 方法

    分析血站护士的工作特点以及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加强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建立相应制度,规范管理和操作流程,并定期进行考核;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具,规范使用,对阵刺伤重点预防。通过调查问卷、查阅记录、查看现场等方式,对干预前后血站护士职业安全认知情况、手卫生认知情况以及受细菌培养合格率、锐器伤发生率和职业暴露报告率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职业安全及手卫生认知情况

    干预前后对24名护士进行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统计其得分并进行比较,干预后24名护士对职业安全认知及手卫生认知情况得分分别为(504.0±6.8)分及(516.9±5.2)分明显高于干预前(283.8±7.2)分及(290.6±5.3)分,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手卫生合格率及锐器伤发生率

    查阅血站护士手细菌培养记录,统计合格率;统计锐器伤的发生率;统计职业暴露报告情况及跟踪随访情况,对干预前后进行比较,干预后手细菌合格率为97.74%,明显高于干预前的91.49%;锐器伤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干预前的95.83%;职业暴露人次由812.50%降为104.17%,报告率和随访率由12.50%分别升高至83.33%和87.50%。以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讨论

    有相关资料显示,血站工作人员大多有职业暴露经历,其中以护士最多。曾被针刺伤的护士达到80%[2],其中包括后来证实带有HBV、HCV和HIV病毒者,其被刺伤后的感染率分别为6%~30%,1.2%~10.0%,0~0.9%[3]。

    血站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物理性损伤、生物损伤、环境损伤以及自身因素。其中物理性损伤主要是针刺伤,这也是血站护士最常见的职业危险,有报道[4]认为,感染乙肝病毒只需0.4 μL血液。生物因素包括多种病毒,无论是静脉穿刺操作不当还是标本采集后试管渗漏,或是由于献血者针眼按压不当血液流出,都会增加血站护士的暴露危险,有研究认为,眼、鼻、口、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5]。血站护士一年四季工作于采血第一线,而随着临床用血量的增加,工作强度也日益增加,但是,流动采血车空间环境相对较为狭小,空气流通不畅,护士身处这样的环境,难免身心疲惫,造成巨大的压力,工作中防范意识淡化,容易出现各种偏差,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也有部分血站护士自身防范意识本就缺乏,操作不规范,意外损伤的风险增大。

    降低血站护士职业暴露危险,首先要树立职业安全意识,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对医院感染、职业防护等内容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建立科学的血站管理程序,对流程进行优化,将职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尽量减少。规范护士操作,包括防护用具使用的规范,在保护献血者安全的同时,也要保护自身的安全,严防各种因素的意外伤害。对与采集血液而产生的废物,亦应规范处理。一旦发生血液渗漏,无论原因为何,防止交叉感染为首要目的,用高浓度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如果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生了意外伤害事故,应首先进行有效的伤口处理,并对血液检查结果进行追踪[6];伤情较重者48 h内报告上级,72 h内做相关病毒基础水平检查,也可做预防性的治疗;跟踪期内不献血、不母乳喂养。

    虽然血站护士客观存在着职业暴露的风险,但是本研究证实,只要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仍然是可以有效降低相关危险的。

    [参考文献]

    [1] 戴庆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1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