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椎结核侧后方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在临床中的应用(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手术用时2~3 h,平均2.5 h,术中出血200~400 mL,平均300 mL,1例术前已有腹股沟窦道患者术中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后,再换体位清除窦道并术后引流,窦道口愈合。术后所有病例症状完全缓解,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等并发症,神经受损表现患者术后基本恢复正常。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均有骨痂形成,随访6个月呈现明显骨性融合。配对T检验提示有统计学意义,T < 0.05,P=0.017 < 0.05。
3 讨论
下腰椎结核手术治疗中应用钉棒系统内固定可以预防和矫正畸形,稳定脊柱,有效降低结核的复发率以及提高病变节段的融合率,患者可早期下床功能锻炼,国内外学者将内固定用于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3]。通过回顾分析本组病例,发现内固定的应用起到重要作用,内固定不但能预防后凸侧弯畸形,而且还能使病变节段在术后获得足够的稳定性,为下腰椎融合和结核病灶的静止提供一个良好的力学环境,促进植骨融合,术后再结合支具治疗,大大缩短术后卧床时间,护理简单,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
实验及临床研究的证实结核病灶内使用内置物是安全可靠的[4],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使用内固定,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但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仍有争议的是选择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还是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5-7],特别是下腰椎结核前路手术在显露时,创伤大,容易发生种植转移,植入内固定存在风险和困难。前路内固定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应适用于腰1~2椎体的的破坏。而行前后联合入路需要2个切口,创伤大,术中需改变体位。侧后方入路手术难度小、时间短、在同切口内完成病灶清除及内固定,特别是身体差的患者可以承受此手术。后路内固定避免在病灶内放置内置物,更加安全,保留棘突、棘上、棘间韧带及对侧关节突,脊柱稳定,可以早期下床活动。用漏斗将混有链霉素粉剂的骨粒植于椎体间缺损处,药效慢慢释放,抗结核效果好。
综上所述,治疗下腰椎结核Ⅰ期行侧后方入路病灶清除、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入路选择保护了后柱结构但不影响病灶清除,彻底且安全度高,操作空间满意,骨性愈合快复发率低,是较好的一种术式。
[参考文献]
[1] 贾连顺.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现状与问题[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7):516-518.
[2] 王自立.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探讨[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12):888-889.
[3] Al-Sebai MW,Al-Khawashki H,Al-Arabi K,et al. Operative treatment of progressive deformity in spinal tuberculosis[J]. Int Orthop,2001,25(5):322-325.
[4] 刘鹏,赵建华,李起鸿.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7):417-420.
[5] 郝定均,温世明,何思敏,等. 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8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