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200993
喉罩通气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5日 陈献文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喉罩通气麻醉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5月在本院择期行颅

    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58例麻醉风险在ASAⅠ~Ⅱ级,术前不存在严重冠心病、高血压及肝肾功能严重障碍且无意识性障碍的患者并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喉罩通气、对照组行气管插管通气。 结果 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在人工气道拔出与建立时相比未出现显著变化(P > 0.05),对照组变化显著(P < 0.05);观察组术中麻醉药用量明显较对照组低、血氧饱和度优于对照组(P < 0.05),且无苏醒期躁动、喉罩拔除呛咳屏气和术后咽痛发生,术后人工通道拔除、自主呼吸、呼唤睁眼、定向力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喉罩通气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具有较强优势。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喉罩通气;气管插管;麻醉

    [中图分类号] R61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a)-0102-02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目前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中常用手术,在X线下行手术可视定位和操作,因其微创性及术中出血少、预后佳的特点,而被广大患者和临床医生接受。手术操作要求精细,要求患者术中麻醉绝对制动[1]、通气效果佳。喉罩通气作为无创通气模式,对患者咽喉部位刺激小,且具有损伤小、通气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势[2],目前被广泛应用。本院从2008年6月~2011年5月对部分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采用了喉罩通气静脉麻醉,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11年5月从本院颅内动脉瘤患者中选取58例麻醉风险在ASAⅠ~Ⅱ级的手术和麻醉耐受力良好,可平稳经过麻醉期;术前不存在严重冠心病、高血压及肝肾功能严重障碍且无意识性障碍,择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年龄37~63岁,体重49~78 kg。58例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喉罩通气、对照组行气管插管通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并发症以及心率、血压、心电图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进入介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通路并将心电监护仪连接,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心电图变化进行检测,并建立静脉通道,在咽喉部1%丁卡因2~3次喷雾后,采用0.05 mg/kg咪唑安定、20 μg/kg芬太尼、2 mg/kg丙泊酚、0.8~1.0 mg /kg维库溴铵的麻醉诱导。喉罩置入和气管插管由相同麻醉医师操作,以有效控制患者呼吸,术中麻醉维持采用2~8 mg/(kg·h)丙泊酚,若患者在术中出现呛咳、体动则行1~2 mg/kg的丙泊酚追加或追加2 mg维库溴铵。

    其中观察组患者肌肉松弛后,将背侧经润滑剂充分润滑的喉罩内气体排空后,置入患者咽部并充入空罩25~30 mL气体使喉部封闭,经听诊确认肺部呼吸正常、颈部无漏气,喉罩植入成功,然后设定并检测各呼吸参数,术中通过参数调整使二氧化碳呼气末分压维持于正常范围。对照组选择合适型号的气管导管并将起始端充分润滑,经鼻腔插入12~14 cm,确定其前端进入患者咽腔后,将麻醉机连接以辅助供氧,左手将患者下颌抬起并使双唇合闭,并将鼻翼捏住,然后加压F15至20 bpm、6 L/min给氧,待肌肉松弛后经由气管镜后喉镜将气管导管置入患者气管内并固定,然后实施机械通气。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实施持续观察,并记录手术麻醉用药量和并发症、手术时间、气道建立时间、术后复苏时间等。

    1.4 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0统计分析,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人工气道建立时,观察组收缩压为(114.2±10.4) mm Hg、心率为(68.1±6.1)/min,对照组收缩压为(134.2±9.1) mm Hg、心率为(92.1±7.8)/min;人工气道拔除时观察组收缩压为(115.1±10.3)mm Hg、心率为(78.5±8.7)/min,对照组收缩压为(140.1±8.9)mm Hg、心率为(88.2±6.1)/min。观察组收缩压在人工气道拔出与建立时相比未出现显著变化(P > 0.05),对照组在人工气道拔出与建立时相比变化显著(P < 0.05)。

    2.2 术中麻醉药用量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在4~8 mg/(kg·h),间隔20~30 min追加维库溴铵2 mg;观察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在2~6 mg/(kg·h),间隔20~30 min追加维库溴铵2 mg,观察组术中麻醉药用量明显较对照组低(P < 0.05)。

    2.3 血氧饱和度及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均大于90%,且无苏醒期躁动、喉罩拔除呛咳屏气和术后咽痛发生;对照组患者有3例血氧饱和度不足90%,9例苏醒期躁动,9例拔管时出现呛咳屏气,6例术后咽痛,见表1。

    2.4 拔管时间及术后恢复比较

    观察组人工通道拔除时间远远短于对照组,自主呼吸、呼唤睁眼、定向力恢复时间也较对照组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2。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作为微创手术,要求手术操作定位准确、操作精细,因此,要求患者术中绝对静止、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呛咳,以避免术中动脉破裂、颅内压升高、脑血管痉挛[3],停药后迅速清醒且无躁动,无药物残余及呼吸抑制作用[4-5],以便早期判断术后效果。

    气管插管、拔管时以及管道留置期间会对患者舌根、会厌、气管黏膜造成刺激,引发血压急剧升高、心率加快等应激反应,临床尚无特异性控制方法[6],往往要加深麻醉来抑制应激发应[7],而拔管时麻醉药加用会导致患者清醒时间延迟并增加术后咽痛发生率,不利于术后恢复和观察。喉罩置入则对患者气管、声门不存在刺激性,对气管黏膜纤毛运动无影响且可消除对喉头及气管的机械刺激[8],因此,喉罩置入及拔除、留置期间血流动力变化较小,麻醉用药较少、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在人工气道拔出与建立时相比未出现显著变化(P > 0.05),对照组变化显著(P <0.05);观察组术中麻醉药用量明显较对照组低、血氧饱和度优于对照组(P < 0.05),且无苏醒期躁动、喉罩拔除呛咳屏气和术后咽痛发生,术后人工通道拔除、自主呼吸、呼唤睁眼、定向力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上再次证明了喉罩通气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具有较强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巧媛.喉罩通气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应用[J]. 内蒙古 医学杂志,201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3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