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儿科护理学教学研究(1)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通过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 方法 将护理专业学生100名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各50名。两个班学生各分为10个小组,每小组5名,各组均选出1名小组长配合老师负责教学计划的实施。其中实验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儿科护理学实训课教学,步骤包括: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究分析感悟体验;制定处理对策,并系统实施。并制定具体教学内容,对时间、课时和场地系统安排,课程结束进行教学反思与考核。对照班则采用传统儿科学实训课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较不同教学模式对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测评实验班学生对儿科护理学课程目标的评价以及该班学生对参与该项教学活动的动机和满意度。测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结果 实验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沟通与人际技能、创新与愿景思维、领导与管理潜能、团队技能与合作精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五项考核指标方面均较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上述各项的达标优良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实验班学生的综合素质优于对照班。试验班学生对儿科护理学课程目标具有良好的评价。对参与该项教学活动的动机较好,满意程度较高。 结论 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模式;优势;儿科护理学教学;学生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a)-0152-03
临床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接受医学教育更好服务社会的核心。特别是在21世纪,衡量一位护理专业学生是否是人才,不光看他占有医学知识的多寡,更应看他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为此,为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多的被社会所需要的合格护理人才,笔者于2010年2~7月,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儿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在男女生比例、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纪律状况等方面都比较接近的两个班各50名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认定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上述研究对象均由作者统一执教儿科护理学。
1.2 研究所用材料
选用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教材《儿科护理学》,由郑州大学出版社根据教学要求,并结合教学内容编写的教案。
1.3 方法
1.3.1 学生分组:将实验班50名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小组5名,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儿科护理学实训课教学。要求每个小组由学生自行选出1名小组长,负责整个体验式教学计划的执行与实施。对照班学生50名也采用相同的分组方法,小组长的选拔和实验班相同,采用传统儿科学实训课教学方法,每组小组长负责整个传统儿科护理实训课教学计划的执行与实施。
1.3.2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步骤:(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电教媒体,实物、挂图、现实的问题、趣味资料、游戏、音乐、生动的语言等手段,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架起学生已知经验、情感与学习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该项教学活动的欲望。(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要指学习不同版本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根据儿科护理工作与服务对象的特点,探究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有可能出现或者发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均由学生自己提出来,问题的答案与处理方式由师生共同研讨。老师不强加给学生任何结论,也不用正确或错误来区分他们不同的知识概念,只是让学生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3)研究分析感悟体验。研究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角色的分配。(4)制定处理对策,并系统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实践创新,提升能力。
1.3.3 体验式教学模式具体内容:职业礼仪团队演练,操作过程中沟通交流演练,人际关系中角色互换演练,从游戏开始进行个人经验分析,通过儿科护士角色扮演进行价值观交流与分享,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比如世界”的患病小朋友引进体验式健康教育,儿科急重症和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抢救与治疗用药和生理心理护理,五好优秀品德宣言(即好心态、好习惯、好性格、好修养、好口碑)。
1.3.4 时间、课时和场地的安排:体验式实验课授课时间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最后1个月,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基本学完了基础必修课和临床必修课,具备了基本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故开展该教学模式具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每周2次课,每次课4个学时。第一、二次课在实验室练习各种儿科护理操作技术兵进行角色分配,每两个学习小组进行配对,在不同的实验室进行角色演练;第三、四次课进行经过设计的不同场景的现场情景体验;第五、六次课针对特殊场景进行角色转换演练;第七、八次课使用幻灯进行汇报、总结,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地依次进行。回报的具体内容包括本组进行的各种技能操作、各种常用护理设备的使用、不同场景的现场情景体验的目的、过程、人员的分配、收获及不足。小组长进行总结性回报的同时,每名学生要写出个人的心得体会。
1.3.5 教学反思与考核:对进行该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录像,活动结束后马上回放试验过程录像,让参与该项教学活动的每一位学生找出自己以及其他同学存在的不足,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至于活动结束后的考核,由任课教师、教学督导小组成员、成绩优秀的学生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采用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和教学试验的全过程给予考核。将沟通与人际技能、创新与愿景思维、领导与管理潜能、团队技能与合作精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作为具体的考核指标,考核等级分为优、良、差三个级别。最后的统计指标包括两组学生达到相应级别的百分比、学生对该课程目标的评价、参与该教学活动的动机以及对实施该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三个方面。
1.4 统计学处理
测评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不同教学模式对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示:实验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沟通与人际技能、创新与愿景思维、领导与管理潜能、团队技能与合作精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五项考核指标方面均较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上述各项的达标优良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实验班学生的综合素质优于对照班。
2.2 实验班学生对儿科护理学课程目标的评价结果
见表2。
表2示:实验班学生对通过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要求达到的课程目标的正确的认识逐步提高。两次测评对课程目标的评价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2.3 实验班学生对参与该项教学活动的动机和满意度的评价
见表3。
表3示:实验班学生对参与体验式教学活动,两次测评除好奇心驱使和获取学分两项人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在对自己的专业有帮助、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良好的动机比例明显提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4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