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RP的影响(2)
第1页 |
参见附件。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病理过程,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动脉粥样硬化与炎性病变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炎症参与了其发生的机制。AngⅡ是一种炎症和氧化应激刺激物,它能增强血管内皮细胞对ICAM-1、VCAM-1、E-选择素等的表达,促使血液中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向血管内皮下黏附、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1]。CRP(C-reactive protein)是在炎症过程中,机体作出反应而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急性反应蛋白,作为炎症和组织损伤的非特异性标志物而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基于C反应蛋白标准化测定,人们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CRP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2]。缬沙坦作为AT1R拮抗剂,除可控制血压外,还有明显抑制AS的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拮抗AngⅡ与AT1R结合,使得SMC分泌IL-6减少,从而肝脏产生CRP减少,抑制了内皮细胞的直接炎症作用,最后达到抗AS作用[3-5]。
本研究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中CRP含量,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显著降低CRP的含量。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缬沙坦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明显要好于氯诺昔康。可见,动脉粥样硬化很有可能是由于炎症引起的,缬沙坦和CRP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中有很好的价值[6]。
[参考文献]
[1] 陈欣,王琳,杨汉东,等. 缬沙坦对炎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3):1491-1493.
[2] 邹继红,史兆荣. 老年2型糖尿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9):599-601.
[3] 王素香,王拥军,尹洪超,等. 普罗布考、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综合疗法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8,16(10):771-774.
[4] 纪艳,强卫国. 缬沙坦对巨噬细胞增殖、炎症因子表达及活性氧生成的抑制作用[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30(3):292-295.
[5] 马志强,成蓓,曾永利,等. 缬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兔核因KB和单核细胞趋化因-1的影响[J]. 微循环学杂志,2008,18(3):28-31.
[6] 郭学荣,岳霞.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检测[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43-45.
(收稿日期:2012-04-05 本文编辑:郭静娟)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8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