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绝经后妇女雄激素水平对体内脂肪分布的影响(1)
[摘要] 目的 研究脂肪组织和雄激素水平在早期绝经后妇女体内的分布情况和二者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09年7月~2010年6月到本院检查的70例绝经后妇女,根据体质指数划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并检测入选人员身体各部分脂肪组成的情况,计算总脂肪含量、男性脂肪比例、女性脂肪比例及躯干脂肪量与下肢脂肪量的比值(T/L);分别抽取两组妇女的静脉血,通过离心机分离后,取上层清液。测定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雌二醇、睾酮水平,使用ELISA 法测定血清雌酮水平,计算出游离睾酮指数及雌二醇与雌酮的比值(E2/E1)。 结果 观察组体内脂肪量、总脂肪百分含量、男性脂肪比例、体质量、B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 E2/E1及SHBG均低于对照组,FAI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FAI与男性脂肪比例、T/L数值呈正相关性,同女性脂肪比例呈负相关性。 结论 绝经后女性体内雄激素的变化水平可能会影响妇女体内脂肪的分布,导致代谢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 脂肪组织;绝经后;睾酮;性激素结合蛋白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8(a)-0019-03
围经期是妇女绝经的前后时间,也是妇科疾病的高发年龄阶段,在此期间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会发生严重的波动,系统功能也会出现异常,导致各脏器衰变及相关器官协调性下降。据临床资料显示更年期综合征的产生多半伴随着体内脂肪水平的升高[1],妇女绝经后体脂趋于上半身型分布,所以内脏型肥胖可能与雄激素水平相对升高有密切联系,笔者通过70例绝经后早期妇女体脂变化情况与雄激素水平的波动做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0年6月到本院妇产科门诊体检的70例被确定为绝经后早期妇女做入选对象,70例妇女停经时间都大于6个月,小于5年,年龄在44~62岁,平均年龄(51.0±6.3)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大于19 kg/m2,小于36 kg/m2,卵泡雌激素(FSH)水平大于39 U/L,血清雌二醇水平小于100 pmol/L,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压、血糖等常规检查,排除血压、血糖异常等情况,无代谢性的相关疾病,排除绝经后采用激素代替治疗者。
1.2 方法
1.2.1 分组 所有入选人员均经过测量身高、体重并得出BMI值,根据BMI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对照组 BMI≤23 kg/m2,观察组 BMI>23 kg/m2,两组各35例。
1.2.2 体脂测量 通过X线检测仪(HOLOGIC Discovery-A)检查所有妇女体内脂肪组成情况,计算出脂肪比例情况:总脂肪含量、男性脂肪比例女性脂肪比例及躯干脂肪量与下肢脂肪量的比值(T/L);其中男性脂肪比例=(躯干脂肪含量+上臂脂肪量)/全身脂肪总量;女性脂肪比例=下肢脂肪含量/全身脂肪总量。
1.2.3 血清激素水平测定 观察组及对照组各抽取妇女的静脉血,通过离心机分离后,取上层液。使用化学方法仪测定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雌二醇、睾酮水平情况,使用ELISA法测定血清雌酮水平,计算出游离睾酮指数(FAI)及雌二醇与雌酮的比值(E2/E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采用t检验,结果以x±s形式表示,用线性回归模式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算相关系数(r)。
2 结果
2.1 两组检测指标情况
观察组体内脂肪量、总脂肪百分含量、男性脂肪比例、体质量、B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2.2 两组性激素结合蛋白及血清激素水平比较情况
对照组 E2/E1和性激素结合蛋白水平都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游离睾酮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妇女体内雄激素水平与体脂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血清中雄激素含量与体脂分布存在一定相关性。观察组FAI与男性脂肪比例、T/L数值呈正相关性,同女性脂肪比例呈负相关性。
3 讨论
据研究表明女性体内的脂肪细胞数明显高于男性体内脂肪细胞数,并且雌激素也参与脂肪的合成,尤其进入青春期的女性体内脂肪含量明显上升[3],所以体内脂肪的分布与性别有很大差异。临床利用X线法对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体内脂肪含量做过检测,结果表明绝经期后女性身体脂肪含量多聚集于上半身,尤其腹部脂肪含量明显升高,出现中心性肥胖的分布,更年期妇女卵巢功能慢慢衰退,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出现代谢失常的情况,而脂肪代谢失常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子[4],这就解释了为什么60多岁以前女性心血管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在60岁以后发病率显著上升,已经高于年龄相近的男性[5]。
临床通常把T/L≥1.0作为上半身脂肪肥胖的判定标准。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对照组还是观察组BMI是否正常,均存在脂肪在上半身聚集的现象,而BMI值大的组这种分布越明显。据脂肪测试发现[6],绝经后年数与妇女体内脂肪量、总脂肪含量、腹部脂肪含量有相关性。
女性进入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合成的前体主要是雌酮[7],所以影响到E2/E1使其下降。结合本研究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E2/E1比值都有所下降,但对照组比值要显著高于观察组,证明超重的观察组中有过多的脂肪转化为芳香化合物,有利于雌酮的形成,外周有较高的雌激素转化水平。
进入围经期妇女会适当服用雌激素替代品,但目前研究并未发现雌激素治疗对妇女体内的脂肪分布及其含量产生明显作用[8-9],所以雌激素变化水平并不是影响绝经后妇女体内脂肪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经期过度期游离睾酮水平由于性激素结合蛋白的下降会有轻度的上升趋势,但总体睾酮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结合本研究结果,由表2可见,观察组性激素结合蛋白水平要低于对照组,但FAI要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的睾酮活性要高于对照组,提示游离睾酮指数与脂肪的中心型分布有关,临床上男性中心型肥胖小于女性也可以证实这一点[10-12]。, http://www.100md.com(贾婉秋)
[关键词] 脂肪组织;绝经后;睾酮;性激素结合蛋白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8(a)-0019-03
围经期是妇女绝经的前后时间,也是妇科疾病的高发年龄阶段,在此期间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会发生严重的波动,系统功能也会出现异常,导致各脏器衰变及相关器官协调性下降。据临床资料显示更年期综合征的产生多半伴随着体内脂肪水平的升高[1],妇女绝经后体脂趋于上半身型分布,所以内脏型肥胖可能与雄激素水平相对升高有密切联系,笔者通过70例绝经后早期妇女体脂变化情况与雄激素水平的波动做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7月~2010年6月到本院妇产科门诊体检的70例被确定为绝经后早期妇女做入选对象,70例妇女停经时间都大于6个月,小于5年,年龄在44~62岁,平均年龄(51.0±6.3)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大于19 kg/m2,小于36 kg/m2,卵泡雌激素(FSH)水平大于39 U/L,血清雌二醇水平小于100 pmol/L,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压、血糖等常规检查,排除血压、血糖异常等情况,无代谢性的相关疾病,排除绝经后采用激素代替治疗者。
1.2 方法
1.2.1 分组 所有入选人员均经过测量身高、体重并得出BMI值,根据BMI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对照组 BMI≤23 kg/m2,观察组 BMI>23 kg/m2,两组各35例。
1.2.2 体脂测量 通过X线检测仪(HOLOGIC Discovery-A)检查所有妇女体内脂肪组成情况,计算出脂肪比例情况:总脂肪含量、男性脂肪比例女性脂肪比例及躯干脂肪量与下肢脂肪量的比值(T/L);其中男性脂肪比例=(躯干脂肪含量+上臂脂肪量)/全身脂肪总量;女性脂肪比例=下肢脂肪含量/全身脂肪总量。
1.2.3 血清激素水平测定 观察组及对照组各抽取妇女的静脉血,通过离心机分离后,取上层液。使用化学方法仪测定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雌二醇、睾酮水平情况,使用ELISA法测定血清雌酮水平,计算出游离睾酮指数(FAI)及雌二醇与雌酮的比值(E2/E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采用t检验,结果以x±s形式表示,用线性回归模式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算相关系数(r)。
2 结果
2.1 两组检测指标情况
观察组体内脂肪量、总脂肪百分含量、男性脂肪比例、体质量、B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2.2 两组性激素结合蛋白及血清激素水平比较情况
对照组 E2/E1和性激素结合蛋白水平都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游离睾酮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妇女体内雄激素水平与体脂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血清中雄激素含量与体脂分布存在一定相关性。观察组FAI与男性脂肪比例、T/L数值呈正相关性,同女性脂肪比例呈负相关性。
3 讨论
据研究表明女性体内的脂肪细胞数明显高于男性体内脂肪细胞数,并且雌激素也参与脂肪的合成,尤其进入青春期的女性体内脂肪含量明显上升[3],所以体内脂肪的分布与性别有很大差异。临床利用X线法对绝经前和绝经后妇女体内脂肪含量做过检测,结果表明绝经期后女性身体脂肪含量多聚集于上半身,尤其腹部脂肪含量明显升高,出现中心性肥胖的分布,更年期妇女卵巢功能慢慢衰退,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出现代谢失常的情况,而脂肪代谢失常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子[4],这就解释了为什么60多岁以前女性心血管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在60岁以后发病率显著上升,已经高于年龄相近的男性[5]。
临床通常把T/L≥1.0作为上半身脂肪肥胖的判定标准。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对照组还是观察组BMI是否正常,均存在脂肪在上半身聚集的现象,而BMI值大的组这种分布越明显。据脂肪测试发现[6],绝经后年数与妇女体内脂肪量、总脂肪含量、腹部脂肪含量有相关性。
女性进入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合成的前体主要是雌酮[7],所以影响到E2/E1使其下降。结合本研究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E2/E1比值都有所下降,但对照组比值要显著高于观察组,证明超重的观察组中有过多的脂肪转化为芳香化合物,有利于雌酮的形成,外周有较高的雌激素转化水平。
进入围经期妇女会适当服用雌激素替代品,但目前研究并未发现雌激素治疗对妇女体内的脂肪分布及其含量产生明显作用[8-9],所以雌激素变化水平并不是影响绝经后妇女体内脂肪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经期过度期游离睾酮水平由于性激素结合蛋白的下降会有轻度的上升趋势,但总体睾酮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结合本研究结果,由表2可见,观察组性激素结合蛋白水平要低于对照组,但FAI要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的睾酮活性要高于对照组,提示游离睾酮指数与脂肪的中心型分布有关,临床上男性中心型肥胖小于女性也可以证实这一点[10-12]。, http://www.100md.com(贾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