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及效果分析(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2.2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知识 急诊患者大多病情危急,需要快速有效的救治,因此,护理人员应具有极强的业务能力方能有效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3]。定期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进行培训,提高其急救实践技能和理论水平,定期进行理论和存在能力的考试,并留档记录,纳入绩效考核,注重急救技术的运用,急救设备的使用培训和考核,使每位工作人员对于常用的心肺复苏术、呼吸囊的使用、紧急气管插管术等做到熟记于心。
1.2.3 加强护理管理,落实责任制度 急诊抢救室的安全管理:各种急救药品、物品、设备到位,完好备用,要求每班都认真检查所有的抢救仪器并做好交接班工作,确保抢救仪器完好率达100%,所需物品准备充足[4]。接诊患者后,立即进入救治程序,并制定和完善科室相关的护理抢救计划,要求每位参加救治的护理人员做到沉着冷静,稳定大方,避免在患者面前大呼小叫,大惊失措,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并且做到在抢救过程中,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以及生命健康权力等,同时要切实完善护理文书,做到准确、及时,避免不必要的护理纠纷。
1.2.4 增进护患沟通,体现人文关怀 落实护理沟通技巧,做好护患沟通,注意用语的艺术,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还要注意仪表的端庄,尽量保证病房的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而温馨的就医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配备直饮水机、电视机、报刊架等以方便患者就诊,安慰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当患者或家属情绪急躁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对酒后闹事患者,值班医护人员相互配合,及时呼叫值班保安或科主任、护士长以帮助解决,避免直接发生冲突,有纠纷事件时,科室及时讨论,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以便改进,提高服务质量[5]。
1.3 研究方法和观察指标
在护理干预前对本科室年资在1年以上的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考试,并在护理干预后再次进行同样难度的题目考试,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得分情况,并统计护理干预前后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和护理投诉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护理人员理论操作能力得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得分和操作能力得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干预前(P < 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护理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前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护理投诉发生率分别为14.0%,16.0%和26.0%,而干预后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护理投诉发生率分别为2.0%,2.0%和4.0%,护理干预后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护理投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 < 0.05)。见表2。
3 讨论
护理安全问题主要可分为:患者方面因素、护理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等原因引起,其中患者方面因素,首先随着法律的健全和完善,医疗案例的增多,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加上各种媒体的炒作,使护患关系紧张,患者对护士的不信任增加,再加上患者对当前的医疗水平期望值过高均是引起急诊科护理安全事件的可能因素[6]。护理方面则包括:护患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临床经验不足,护理管理不严、失控,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力以及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和缺乏职业道德等因素均可能造成急诊科的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
急诊科是各个医院最为繁忙的工作场所,也是最容易出现医疗纠纷的科室,作为衡量医院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观察点,急诊护理质量以及安全是最受医院重视的一个环节,本研究针对急诊科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发现通过本组干预后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得分和操作能力得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干预前,且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护理投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干预前,所以笔者认为,针对急诊科常见的护理安全事件,在强化安全教育,增强法律意识的基础上,提高业务能力,落实责任制度,增进护患沟通是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减少安全隐患的重要措施,值得我们重视。
[参考文献]
[1] 庞玉娇,江有琴,吴明花. 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其防范措施探讨[J]. 海军医学杂志,2011,32(6):414—416.
[2] 张颖,赵小兰. 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及管理对策[J]. 医学信息,2010,78(9):2561.
[3] 宁秀娟,张春平. 急诊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措施[J].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7):90—9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3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