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血液保护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2)
1.2.11 术前抗凝、止血药的合理应用 术前停用阿司匹林,并肌注维生素K1。在术前一周停用阿司匹林。术前补充维生素K1以增加凝血因子等物质,有利于术后凝血功能的恢复,也是减少术后渗血的有效措施。
2 结果
本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68.58±32.46)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6.57±20.83) min,死亡3例,死亡率1.15%,与围术期血液保护无关。
本组除28例患者因体重小或病情重输异体血外,其余232例均未输异体血。异体输血率仅为10.77%(28/260)。
3 讨论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种方法的综合措施,包括转变旧的输血观念、术前抗凝及止血药的合理应用、术中血液稀释、自体输血、超滤技术的应用、合理应用抗纤溶制剂、微创小切口等,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效果更好。本组患者以术前采血和术中放血为主,其中,术前采血患者为136例,约占全组患者的52.30%,平均每人术前采血量(400±200) mL,采血总量为54 400 mL。术中放血的患者为206人次,占全组患者的79.23%,平均每人术前放血量(800±200) mL,放血总量为124 800 mL。
, 百拇医药
本组患者术前自体采血、术中放血回输219 200 mL;超滤器超滤机器余血回输15 600 mL;洗血球机洗涤血球回输7 800mL。所有患者采和(或)放的自体血液、超滤器超滤的机器余血及洗血球机洗涤后的血球术后全部回输给患者,无自体血回输不良反应和输血并发症发生。
医务人员应该转变旧的输血观念,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改变“血液是补品”和“输血增加抗感染力”的旧观念,杜绝“营养血”、“人情血”、“保险血”的应用。制定切实可行的输血指征。传统的输血指征是血红蛋白(Hb)< 100 g/L或红细胞比容(HCT)< 30%。但是这个指征首先遇到严重贫血和终末肾病患者及某些因宗教原因拒绝接受输血手术患者的挑战。就血液的运氧气能力而言,即使HCT< 20%,血液的运氧能力依然能保证机体的正常需求。因为人的血液携氧能力大约是需氧的4倍,这是重要的生理储备。近年来,随着对用血安全的关注,已重新评估了输血指征[7]。2000年我国卫生部公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规定:(1)Hb> 100 g/L一般不必输血;(2)Hb< 70 g/L,才需输血;(3)Hb< 70~100 g/L,结合患者心肺功能情况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的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因此,判断是否需输血,除参考Hb和HCT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年龄、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脉血氧张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等综合考虑[8]。不以全血或血浆作为扩容剂,血容量不足时用羟乙基淀粉和平衡液补充,从而使输血指征个体化,更趋于合理。
, 百拇医药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和患者自己的意愿,全面考虑,综合分析。选择切实可行的一种或多种血液保护方法。本组患者以术前采血和术中放血为主,辅助术前抗凝及止血药的合理应用、术中血液稀释、洗血球机的应用、超滤技术的应用、抗纤溶制剂的合理应用、微创小切口的合理应用等,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真正达到“零失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邓硕增,宋海波,刘进. 循证输血与输血指南[J]. 中国输血杂志,2006,19(8):263-264.
[2] 邓硕曾,宋海波,刘进. 床旁检测Hb/Hct可减少不必要的输血[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9(2):24-26.
[3] 武婷,文其祥.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及其进展[J].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3,1(4):249-251
, 百拇医药
[4] 郭银堂,鲁子仁,刘明林,等. 微创小切口在胸外科的临床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2004,20(3):172.
[5] 郭银堂. 离心泵在冠状动脉移植并室壁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3,1(3):178-179.
[6] 龚庆成. 体外循环技术指导[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69.
[7] 黄长顺. 围术期血液保护[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00-148.
[8]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perioperative Bloob Transfusion and Adjuvant Theraspies. Practiceguidelines forper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and adjuvant therapies;an updated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rapi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Perioprtative Blood Transfusion and Adjuvant Therapies[J]. Anesthesiology,2006,105:198-208.
(收稿日期:2012-07-05 本文编辑:袁 成), http://www.100md.com(郭银堂等)
2 结果
本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68.58±32.46)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6.57±20.83) min,死亡3例,死亡率1.15%,与围术期血液保护无关。
本组除28例患者因体重小或病情重输异体血外,其余232例均未输异体血。异体输血率仅为10.77%(28/260)。
3 讨论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种方法的综合措施,包括转变旧的输血观念、术前抗凝及止血药的合理应用、术中血液稀释、自体输血、超滤技术的应用、合理应用抗纤溶制剂、微创小切口等,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效果更好。本组患者以术前采血和术中放血为主,其中,术前采血患者为136例,约占全组患者的52.30%,平均每人术前采血量(400±200) mL,采血总量为54 400 mL。术中放血的患者为206人次,占全组患者的79.23%,平均每人术前放血量(800±200) mL,放血总量为124 800 mL。
, 百拇医药
本组患者术前自体采血、术中放血回输219 200 mL;超滤器超滤机器余血回输15 600 mL;洗血球机洗涤血球回输7 800mL。所有患者采和(或)放的自体血液、超滤器超滤的机器余血及洗血球机洗涤后的血球术后全部回输给患者,无自体血回输不良反应和输血并发症发生。
医务人员应该转变旧的输血观念,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改变“血液是补品”和“输血增加抗感染力”的旧观念,杜绝“营养血”、“人情血”、“保险血”的应用。制定切实可行的输血指征。传统的输血指征是血红蛋白(Hb)< 100 g/L或红细胞比容(HCT)< 30%。但是这个指征首先遇到严重贫血和终末肾病患者及某些因宗教原因拒绝接受输血手术患者的挑战。就血液的运氧气能力而言,即使HCT< 20%,血液的运氧能力依然能保证机体的正常需求。因为人的血液携氧能力大约是需氧的4倍,这是重要的生理储备。近年来,随着对用血安全的关注,已重新评估了输血指征[7]。2000年我国卫生部公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规定:(1)Hb> 100 g/L一般不必输血;(2)Hb< 70 g/L,才需输血;(3)Hb< 70~100 g/L,结合患者心肺功能情况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的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因此,判断是否需输血,除参考Hb和HCT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年龄、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脉血氧张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等综合考虑[8]。不以全血或血浆作为扩容剂,血容量不足时用羟乙基淀粉和平衡液补充,从而使输血指征个体化,更趋于合理。
, 百拇医药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和患者自己的意愿,全面考虑,综合分析。选择切实可行的一种或多种血液保护方法。本组患者以术前采血和术中放血为主,辅助术前抗凝及止血药的合理应用、术中血液稀释、洗血球机的应用、超滤技术的应用、抗纤溶制剂的合理应用、微创小切口的合理应用等,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真正达到“零失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邓硕增,宋海波,刘进. 循证输血与输血指南[J]. 中国输血杂志,2006,19(8):263-264.
[2] 邓硕曾,宋海波,刘进. 床旁检测Hb/Hct可减少不必要的输血[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9(2):24-26.
[3] 武婷,文其祥.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及其进展[J].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3,1(4):249-251
, 百拇医药
[4] 郭银堂,鲁子仁,刘明林,等. 微创小切口在胸外科的临床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2004,20(3):172.
[5] 郭银堂. 离心泵在冠状动脉移植并室壁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3,1(3):178-179.
[6] 龚庆成. 体外循环技术指导[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69.
[7] 黄长顺. 围术期血液保护[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00-148.
[8]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perioperative Bloob Transfusion and Adjuvant Theraspies. Practiceguidelines forper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and adjuvant therapies;an updated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rapi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Perioprtative Blood Transfusion and Adjuvant Therapies[J]. Anesthesiology,2006,105:198-208.
(收稿日期:2012-07-05 本文编辑:袁 成), http://www.100md.com(郭银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