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入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8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前入路手术组、后入路手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各26例,比较3组的疗效。 结果 3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术后Cobb角恢复及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3种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均有效,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前入路手术;后入路手术;椎旁肌间隙入路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027-02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疾病,由于椎体稳定性受到破坏,常导致脊髓神经损伤。脊髓和神经减压,重建和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生理弯曲是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本文笔者对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经前、后入路手术和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8例,其中,男51例,女27例;年龄26~62岁,平均(38.62±7.54)岁;骨折部位:T11 9例、T12 16例、L1 26例、L2 27例;神经损伤ASIA分级:A级7例,B级5例,C级18例,D级26例,E级22例。Cobb角12°~58°。将78例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前入路手术组、后入路手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各26例,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ASIA分级及Cobb角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前入路手术:患者取全麻,卧位。损伤发生在T12以上者,切除T11肋骨,经胸显露伤椎及相邻上下各一个正常椎体的侧前方;损伤发生在L1者,切除T12肋骨,经胸膜后及腹膜后显露肾囊,推开胸膜显露T12椎体侧面,分离推开腰大肌,显露病椎及上下各一个椎体,切除上下椎间盘和病椎,行椎管前方彻底减压[1]。
后入路手术:患者取全麻,俯卧位,行后正中切口,暴露病椎及上下各一个椎体,切除病椎棘突及椎板,减压至硬膜恢复搏动后,根据椎体角度安置椎弓根螺钉,连接固定棒,撑开复位、固定,椎板间、横突间植骨。
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取全麻,行病椎处切口,分离组织,暴露竖脊肌群,钝性分离最长肌与多裂肌至小关节突外侧,暴露椎弓根置入点,以横突定位法置入椎弓根螺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3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12个月,比较术后Cobb角恢复及神经功能恢复(ASIA分级)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比较
3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 3组患者术后Cobb角恢复及神经功能恢复结果比较
3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12个月,Cobb角恢复及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常见的入路类型包括经前入路、经后入路和椎旁肌间隙入路[2],前路手术可彻底解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并避免骨折处脊髓的再损伤,但存在入路解剖相对较复杂,手术创伤大的弊端[3];后路手术具有解剖学简单,可最大程度上恢复脊柱的生理弯曲,但存在无法对前端行减压处理,且易损伤脊神经,椎管减压不充分等弊端[4];椎旁肌间隙入路属于改良术式,避免了剥离椎旁肌间隙软组织,可快速到达手术区域,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等特点[5-6]。本研究结果显示,3种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均有效,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故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手术入路方式。
[参考文献]
[1] 蔡建,陈陆平,吕宇思.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9):1272-1274.
[2] 蒲海波,王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0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