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34期 > 正文
编号:12348016
上颌窦潴留冲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5日 王正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上颌窦潴留冲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 方法 选择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潴留冲洗;对照组40例,采用普通鼻腔冲洗。2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鼻内镜检查及上颌窦CT扫描检查,评估术后上颌窦病变恢复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治疗组中34例治愈,2有效,4例无效;对照组中10例治愈,11例鼻腔仍有脓性分泌物,窦腔内水肿或有囊泡形成,8例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窦口变小或粘连,11例有不同程度鼻塞、鼻腔明显分泌物及窦腔黏膜水肿。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上颌窦潴留冲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鼻腔冲洗。

    [关键词] 鼻窦炎;真菌病;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048-02

    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是鼻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从病理学角度分为两大类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及鼻窦炎和侵袭型鼻及鼻窦炎。近年来随着CT及鼻内镜的广泛性使用,非侵袭型真菌性鼻及鼻窦炎往往在体检中发现,治疗趋于早期,发现病例绝大部分由上颌窦开始,较晚病例可累及多窦及眼眶,该类患者术后病变易复发。本组病例主要研究真菌性上颌窦炎术后处理,采用潴留冲洗方法降低术后病变复发,提高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就诊的8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病程2~30年,平均16年;鼻内镜检查发现中鼻道多量乳白色分泌物伴鼻腔外侧壁内移或中鼻道息肉形成。其中,中鼻道息肉10例,中鼻甲反向曲张15例,鼻腔外侧壁内移5例;所有病例病例均行副鼻窦冠状位CT扫描,发现上颌窦内密度增高伴有钙化斑点形成,伴有鼻息肉的病例上颌窦呈云雾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1.2 方法

    治疗组40例,功能性鼻内镜(FESS)术后采用潴留冲洗,鼻内镜下从上颌窦自然开口将双腔气囊导管(可用“8”号双腔导尿管)置入上颌窦,充气打开气囊,固定于上颌窦内,另一腔用于冲洗,同时气囊阻塞上颌窦开口可起到潴留作用。对照组40例,FESS术后采用普通鼻腔冲洗。分组对比观察随访2个月观察疗效。所有病例采用鼻内镜检查及上颌窦CT扫描检查评估术后上颌窦病变恢复情况对比分析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

    按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镜检查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进行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为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果2个月后采用鼻内镜鼻窦内黏膜检查及副鼻窦CT情况为标准判断预后。治疗组中34例窦内黏膜恢复良好,无水肿无囊泡无脓性分泌物,2例窦腔黏膜水肿仍有脓性分泌物,4例患者出现窦口粘连;对照组中10例窦内黏膜恢复良好,无水肿无囊泡无脓性分泌物,11例鼻腔仍有脓性分泌物,窦腔内水肿或有囊泡形成,8例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窦口变小或粘连,11例有不同程度鼻塞、鼻腔明显分泌物及窦腔黏膜水肿。见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确诊有赖于病理或真菌培养,以曲霉菌为主要致病菌[2]。曲霉菌是人类生活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吸入空气中的曲霉菌孢子可致鼻窦曲霉菌病[3]。真菌性鼻及鼻窦炎,临床上常其分为非侵袭型和侵袭型两类,其中非侵袭型相对较多,好发于成年女性[4]。本组收集病例归类于非侵袭型。病变尚局限于上颌窦内。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治疗主要是消灭病灶及局部用药冲洗。

    鼻腔冲洗这种治疗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鼻腔及鼻窦的各种疾病的治疗。其作用及机制与提高黏膜纤毛功能等因素有关[5]。盐水洗鼻近年来较为提倡。关于盐水的成分一般认为生理性海水或2%~3%的高渗盐水较好,欧洲鼻窦炎鼻息肉治疗意见书及我国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8.南昌)中均推荐运用3%高渗盐水冲洗治疗鼻窦炎。一般盐水量大于200~250 mm方能对鼻腔鼻窦有清洁作用,但由于生理特点、解剖结构限制进入鼻窦的量仍然很少,有些患者利用加大冲洗量和时间以达到冲洗鼻窦的目的,但由于高渗盐水对鼻腔的局部刺激和反应较大,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加重,出现局部刺激,鼻出血、耳痛、鼻腔烧灼感,并不能耐受,对于冲洗时间包鹏飞等[6]为探讨不同浓度高渗盐水及作用时间对黏膜上皮细胞的影响而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黏膜上皮细胞核质比例和祼核细胞出现率与高渗盐水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且黏膜上皮细胞对高渗盐水浓度低于2.7%且作用时间在20 min内具有耐受现象。超过此范围对细胞可产生较严重的损伤,故冲洗时间控制宜在15~20 min可达到良好效果不产生严重副作用。对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冲洗,以往有上颌窦穿刺用地塞米松、0.9%氯化钠溶液或制霉菌素冲洗等方法。操作麻烦、患者痛苦,现用高渗盐水鼻腔冲洗,对上颌窦内黏膜病变接触时间过短、冲洗面积和力度受限,窦腔黏膜恢复及水肿消退不理想。针对改进高渗盐水从鼻腔进入上颌窦冲洗的方法使用和研究的不多。笔者收治的80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分成两组,分别采用高渗盐水潴留冲洗法和普通鼻腔冲洗法,冲洗2个月后,采用鼻内镜鼻窦检查和副鼻窦CT扫描观察,并比较窦腔黏膜愈后。由于高渗盐水在相应作用时间对黏膜具有吸湿消肿,促进纤毛摆动频率的作用,而上颌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特性相似。给予上颌窦黏膜充分的时间和作用面积,水肿基本消退窦口粘连情况减少,疗效明显。由此笔者考虑上颌窦冲洗不彻底可能是导致真菌性上颌窦炎病变易复发的原因之一。同时气囊对上颌窦开口起到扩张和成形作用,术后窦口的粘连和水肿情况明显减少,对于术后预防粘连起到一定作用。

    总之,对本组病例的观察研究表明,上颌窦潴留冲洗法为真菌性上颌窦炎术后处理,提供一种新的方式,减少术后复发和粘连,提高疗效,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2] 农辉图,李菊裳,黄光武,等. 鼻腔鼻窦真菌病的真菌学和临床诊疗研究(附51例报告)[J].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3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