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34期 > 正文
编号:12348026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5日 杨显英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与依那普利相比较评价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试验,将103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缬沙坦组52例和依那普利组51例。分别服用缬沙坦80~160 mg/d和依那普利5~10 mg/d,共8周。 结果 8周末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能有效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65.4%和62.7%。两组降压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缬沙坦组干咳发生率为1.9%(1/52),依那普利组干咳发生率为21.6%(11/5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果 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安全耐受性好。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缬沙坦;依那普利;疗效比较

    [中图分类号] R9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070-02

    原发性高血压可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而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致残或死亡,因此,有效控制血压,减轻靶器官损害已成为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1],本文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1年1~6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10例,其中103例完成试验,资料完整,列入统计。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ISH的标准,坐位舒张压(SeDBP)为90~109 mm Hg(1 mm Hg=0.133 kPa)及坐位收缩压(SeSBP) < 180 mm Hg,其中,男60例,女43例,年龄25~72岁,平均(50.5±8.8)岁。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患者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严重糖尿病、过度肥胖等。全部患者停用一切抗高血压药物及可能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服用安慰剂2周。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52例(男31例,女21例),依那普利组51例(男29例,女22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及用药前血压、心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1.2 给药方法

    缬沙坦组服用缬沙坦(诺华制药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112)80 mg/d,qd。依那普利组服用依那普利(诺华制药公司生产,批号:20020123)5 mg/d,qd。于4周末SeDBP≥90 mm Hg者剂量加倍,SeDBP < 90 mm Hg者维持剂量。

    1.3 疗效判定

    参照卫生部规定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中的高血压疗效判定[2]。显效:收缩压下降10 mm Hg或以上,并已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 Hg或以上。有效:收缩压下降不及10 mm 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下降10~19 mm 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缬沙坦组与依那普利组显效率分别为46.2%(24/52)和45.1%(23/51),总有效率分别为65.4%(34/52)和62.7%(32/5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4周和8周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缬沙坦组治疗后8周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后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安全性

    两组治疗前后体格检查,心率、心电图、血尿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均无显著性变化。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缬沙坦组4例(7.7%),其中干咳1例(1.9%),余表现为轻度头疼、头昏及胃部不适;依那普利组13例(25.5%),其中干咳11例(21.6%)。以上症状较轻,均能坚持治疗。

    3 讨论

    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通过结合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滞血管紧张素Ⅱ对外周阻力血管收缩作用和醛固酮释放等活性而发挥降压作用[3-4]。本实验表明缬沙坦与依那普利降压效果及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降压效果确切稳定,与文献报道相近[5-6]。缬沙坦组总有效率为65.4%,第8周仍有降压作用,与第4周降压效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可作为治疗高血压的首选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同时抑制激肽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引起降压作用,却使缓激肽积蓄引起咳嗽,本实验表明依那普利发生干咳11例(21.6%),与文献报道相近[2],而缬沙坦直接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AT1水平上与血管紧张素Ⅱ竞争起降压作用,不影响缓激肽的降压和灭活,对糖代谢及电解质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少,是治疗高血压、防止靶器官损失中较有发展前景的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 Holwerda NJ,Fogaari R,Angeli P,et a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3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