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34期 > 正文
编号:12348029
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青霉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5日 梁兰 陈茜 邬丹丹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青霉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影响。 方法 将1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97例)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连服21 d,青霉素4 000 000 U/d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点滴,连用7 d;对照组(89例):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口服,连服21 d。两组患者均允许使用抗高血压药物。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价临床疗效)、hs-CRP及Fib含量的检测及头颅CT检查。 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4.85%)明显高于对照组(71.91%)(P < 0.05),联合治疗组hs-CRP及Fib含量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 < 0.05)。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头颅CT病灶缩小或密度改善分别为73例(75.26%)、39例(4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青霉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使hs-CRP及Fib下降。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青霉素;联合治疗;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076-02

    急性脑梗死(ACI)是目前急性脑血管事件中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再发病率高的一种疾病,致病因子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近年炎性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是一个研究热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b)均为炎性反应急性期蛋白,是炎性标志物[1-2]。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青霉素均为抑制细胞因子促炎性药物,本文将其联合应用治疗ACI并探讨与hs-CRP及Fib水平的改变及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本院的ACI患者186例,男107例,女79例;年龄35~80岁,平均(58.6+10.8)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证实,卒中发病在6~72 h内,平均36.7 h。伴有明显肢体瘫痪的非昏迷患者,排除伴有心、脑、肾、肺疾病、糖尿病酮症及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并排除合并急性感染者。血清hs-CRP>5 mg/L、Fib>4.0 g/L为异常。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97例,对照组89例,两组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两组基础治疗药物相同,包括脱水降颅压、清除自由基、控制血压等。联合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300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均睡前口服,连服21 d,青霉素4 000 000 U/d静点,连用7 d;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300 mg/d睡前口服,连服21 d。

    1.3 疗效评定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7、14 d后血清hs-CRP、Fib水平;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头颅CT病灶缩小及密度改变情况;采用中国脑卒中量表(CSS),评价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1 d神经功能缺损改变程度,临床疗效以CSS减分率判别,基本痊愈为减分率90%~100%,显著进步为46%~89%,进步为18%~45%,无变化为小于18%,恶化则为评分增加。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例数/总例数×100%。生活能力用Barthel指数,随防3个月时生活能力水平及功能状态(Barthel指数>95)。作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进行安全性评价,同时记录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检测所得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hs-CRP及Fib浓度比较

    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hs-CRP及Fib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3~7 d后血清hs-CRP及Fib浓度下降明显(P < 0.01);各时段下降幅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hs-CRP及Fib治疗前后浓度比较见表1。

    2.2 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头颅CT改变比较

    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头颅CT病灶缩小或密度改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预后的比较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4.8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1.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预后的比较见表3。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后脑组织局部过度的炎症反应是造成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CRP被公认为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的炎性标志物。大量研究表明,脑梗死面积大小、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与CRP水平成正相关。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他汀类药物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除了降脂作用外,具有抗感染作用,其机制是可抑制脑缺血后炎症反应多个过程,抑制单核细胞表面CD11b表达,减少体内星形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炎性递质等。能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和稳定斑块的作用[3-4]。青霉素对急慢性炎症均有作用。3种药物单独应用均见有报道[5-7],本研究将3种药物联合应用,发现hs-CRP、Fib水平在早期可迅速下降,且hs-CRP下降时段及下降幅度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应用抗感染作用有增强效应。在改善梗死密度、缩小梗死面积及后期随访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亦有意义。在使用过程中,无明显毒副作用,不良反应未见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恢复脑血流灌注、减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是关键,溶栓治疗可迅速有效,但因时间窗(3~6 h)问题难以实施。本研究对溶栓治疗时间窗外的患者及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史亚丽. 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关系的临床研究[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0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