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3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360219
整体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25日 杨学军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12月经临床明确诊断为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的6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脑血管病的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30例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 实验组经康复训练后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 整体护理配合康复训练有助于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为促进脑血管病康复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整体护理;康复训练;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c)-0125-03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脑卒中除了高致死率外,还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及生活质量。而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其恢复过程比下肢慢,尤其是精细动作的恢复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康复效果往往不尽人意[1]。据流行病学调查,在脑卒中发病初期,有69%~80%的患者具有上肢功能障碍,发病3个月后,仍有37%的患者存在上肢精细动作控制方面的问题[2]。同时上肢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还会影响身体其他部位功能的发挥[3]。因此,如何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临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10余年来,国内学者主张在发病后进行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早期进行康复护理效果更显著,可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4-6]。通过整体护理干预配合脑血管病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训练是神经内科护理单元长期关注重要课题,经过长期探索,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疗效,为临床上配合医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促进脑血管病康复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2月经临床明确诊断为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龄40~65岁。将上述入选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纳入标准:(1)包括首次发病引起运动功能障碍和曾患脑梗死而未遗留运动功能障碍、本次发病引起一侧功能障碍者。(2)单侧上肢肌力在0~4级存在显的肢体功能障碍者。(3)患者意识清楚,能够配合治疗。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患者的意识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基本稳定。对照组患者按脑血管病的护理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神经系统缺损体征不再进展、1周后病情平稳时,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程序,具体如下:

    1.2.1 康复护理

    (1)体位的摆放:体位可取仰卧位、半侧卧位、侧卧位(患侧在上面),每隔1~2 h变换体位1次,每次变换体位时,均需将患肢的手关节保持背屈,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海绵卷,肘关节微屈,上肢稍高于肩部水平,为了防止足下垂,可以足底放一硬枕;为防止下肢外旋,在外侧部可放一支撑物[7]。(2)运动训练采用按摩、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床下训练等方式。按摩包括按、摩、揉、捏等,顺序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按摩时应轻柔缓慢进行,尤其对于腰骶部及肢体进行按摩,为防止压疮发生,应睡气垫床,并行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曲和外翻等运动训练。(4)当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可进行主动运动,如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行等,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和软弱的肌群。出血性疾病不能直接由床上卧位到床下站位,而应有一个从床上平卧到半卧-坐位-双腿放床边坐位-站立的床下训练过程。(5)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刷牙、穿衣、进食、如厕、洗澡、拨算珠、捡豆子等等。训练时用健肢处理日常事务,带动患肢进行各项动作,尽量减少他人帮助,必要时可应用生活辅助工具,提高其自信心[8]。(6)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因受疾病的折磨,生活自理能力差,情绪波动大。易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而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来自医生的信心,医生的信心建立在对所治疾病的学识、经验、预见的基础上。因此护士应认真解答患者的提问,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及医生的工作能力,解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心理,关心、体贴患者,使其能轻松愉快地接受治疗。每周护士与患者交谈3次,每次半小时。(7)物理治疗:脑血管病康复期物理治疗的目的在于促进病变部位脑组织的血管扩张,使血流加速、解除痉挛、促进有效的侧支循环形成、改善缺血、提高新陈代谢、促进细胞的再生和功能恢复,并加速渗出物的吸收和凝血块的消散,消除脑水肿和肿胀,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临床多采用电磁微波治疗器(TDP,10 d为1个疗程。照射时间:30 min)。(8)其他:中药离子导入局部理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临床用药:0.9%NS 25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80 mL导入+中频外用,每日1次。护理取穴:根据医嘱。

    1.2.2 整体护理

    将医护配合、医患配合、身心配合、以及饮食起居调养进行综合探讨,形成整体护理方案。通过本研究对整体护理干预治疗脑梗死后遗症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和疗效进行评价,为整体护理干预治疗脑梗死后遗症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提供科学依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238kb)